當全球旅游市場在免疫鴻溝前分化隔離,旅游自身發展從未像現在這般充滿悖論與再塑。
既要守住要素流動的“基本盤”,又必須為防疫戰“畫地為牢”。道阻且長,在新舊秩序關系迭代中旅游業難道只能被動式的斷尾求生?
當人腦認知功能可以通過調控突觸實現再塑,或許可以理解,流動性是決定旅游神經“可塑突觸”的生長因子,面對旅游方式與生活方式結合的流行化必然,旅游情景與場景空間共享的地方感融合,那些“見物見人見生活”的在地化體驗,與后疫情時代積累的新經驗達成共識:對“不可改變”的事情重新定義,為我們跨越鴻溝提供了博弈的砝碼。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構建一種與時代重塑相關的旅游生活與空間方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可以理解,這件事是基于流動轉向帶來的旅游新范式:即“以人為中心”的在地化休閑,將成為衡量某地生活環境宜人程度和社會經濟活力空間大小的尺度,在地休閑范式引領下,旅游不再是抵達目的地的結果,而是這一過程中獲得社會歸屬感和對文化辨識記憶。無論是城市化包容的成色,還是鄉村傳統文化的底色,都在復原打磨中頻頻出彩。或許,我們可以說,在地休閑時代的到來,為旅游發展提供了其他可能。
01
“在地化”溯源與在地文化演繹
顯然,“在地”不可能是孤立的場景應用,通過重現一種對比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在地化”的實踐,比如在地與遠方的地理空間坐標,在地文化與全球化趨勢的內容指向,以及在地化賦予的地方體驗和互聯網占據的全球視角,都是在地化不斷上演的“覺醒時代”。因此,討論“在地化”,必須大膽讓實踐走得更遠,從全球化視角下尋找在地化家園。
蒙特利爾市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獨特的法語區地理位置讓這座城市保留了濃郁的法國文化與生活方式,因此也擁有“電影之城”、“藝術節之都”、“燈光之城” 、“世界書都”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等美譽。蒙特利爾老城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既沒有隨波逐流也不做討好式設計,通過“城市記憶” 大型影像的都市夜游,把老城內26個歷史地點,通過影像、語言、音樂和虛擬現實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沉浸式投影體驗活動,向世界講述蒙特利爾史詩般的城市故事。
蒙特利爾的“城市記憶”項目對于城市中老街區、古建筑等進行了“微場景改造”,從故事性、體驗感、科技化、產業鏈、品牌化等多個方面形成多方參與,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平臺。除了特色生活方式,藝術休閑空間,能打動人心的還是在地文化介入公共空間,讓文化自然流淌,人的生存價值被自由喚醒,在地化呈現一種新的城市文明態度。
古人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讓人們感到心安的地方無外乎是入眼和走心。入眼,除去自然背景襯托外,建筑地標、物產市集、節慶活動等在地文化都是具有辨識的地方交流。走心,需要在眼神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彼此交織,共謀所好。在地化和本土化的區別也是這一點,在地化既有外來者心態也有本地人精神,在地化休閑釋放本土的溫度也滿足客居的愜意。
然而,在地化場景如果僅僅滿足的是城市游牧民族對于娛樂休閑消費的無數次回眸,為什么那些爆火的網紅打卡地,都越來越無聊?當在旅途中實現“拍照、打卡、吃冰淇淋”的邂逅三部曲,理性生活終于來到了“詩與遠方”。對于有明確“地方感”坐標的村鎮,確實成為游人洞悉本地風土人情的密碼,但是還有一些建立在“中產審美”和“網紅審美”支配下的鄉村建設,更像是充滿“懷舊烏托邦”的情緒氣球,販賣“在地文化”的皮囊,氣勢有,其實無。
安徽省碧山村是徽州眾多知名的古村落之一,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和祠堂尚有100多座,傳統的鄉村風貌成為公共藝術促進鄉村活化的“新經濟”。黃山腳下,碧山村與宏村、西遞不足20公里,打破同質化困境,以農文旅產業化發展展開一場“絕地逢生”的鄉野實踐。
最先改造的“碧山書局”成為碧山村的地標建筑。碧山·工銷社,在村內的老供銷社基礎上將其改造為擁有零售、民宿、餐飲和展覽的空間。早飯“吃天光”,“落昏”喝精釀,傳統與現代互生互存,各得其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省級非遺民俗節目《儺舞—出地方》由碧山村村民演繹出千年傳承的農耕文明,延續豐收祭的文化體驗。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碧山的在地化實踐充分調動詩中“棲碧山,心自閑”的傳統文化元素,用差異化對焦的方式建立起精致的藝術空間,雨巷中的酒吧、馬頭墻下的客棧,以及吟游詩人的自在放歌、祭祀舞蹈的縱情釋放。
《黟縣百工》收集眾多古徽州民間手工技藝,在保留傳統語言與現代工藝疊加之后,展開的是一場古代匠人與現代讀者的時空對話。對于鄉土文化的挖掘舍得用足夠的時間資源避免重復堆砌,并達成共同行動的共識,吸引了越來越多都市人游村駐村,藝術化的鄉村建設也讓鄉村的美學價值發揮到極致。
如果說在地化是適應本地人民需求而開展的經濟活動,那么對于鄉村而言,共享發展成果,也是在地化的鄉村振興實踐。對于農文旅產業如何推動鄉村發展,著名農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把“鄉土文化”看作在地化的內核,主張在地化知識變成鄉土教育與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資源要素做價值化的開發。
顯然,鄉村的在地化經驗并非僅僅停留在單一發展旅游模式中,藝術型鄉建就是由旅游人口轉向雙創人口的躍遷中復興鄉村。
在地文化可以復制么?如果在地化旅游是具有流動性的試探,那么,在地文化也必將在原有的血脈中涌動著新的文化價值觀,水到渠成生長出新的未來鄉村旅游范式,在地化休閑成為未來鄉村產業和社會形態的空間語境。
02
“在地休閑”去景區化的留量演變
疫情是閃現的黑天鵝,持續在冰封的國際旅游市場棲息。旅游業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在被動應對這次黑色事件中,最終導致產業結構走向轉型升級,既是一輪洗牌又各有自己的機會。
一是融合強度,“文旅+”出的創新業態,提高了產品和產業附加值;
二是智慧型、科技型的技術應用,旅游行為轉向高頻化,常態化;
三是以“消費驅動”的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品質升級,使本地消費市場充滿更多活力與韌性;
四是互聯網平臺對在地休閑內容的挖掘,形成多個功能覆蓋交錯的生態閉環,掘金旅游商業價值。
全球疫情之災或可是中國旅游業被砸進“內循環發展”的一塊巨石,然而,作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國內旅游市場和出境旅游市場,當國際市場熔斷,國內旅游需求集中釋放,城市休閑與城郊鄉村旅游全面崛起。
“休閑學之父”亞里士多德提出,休閑是實現智慧與幸福生活的基本條件,甚至休閑本身就意味著幸福。城市不僅致力于生產功能性建設,還應當善于滿足休閑功能的供給。
2019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未來十年,由“鄉村中國”到“城鎮中國”的腳步只會更加迫切,城市新市民和新青年,將是構成龐大城市體的核心力量。
休閑尺度,第一次衡量出城市與人的關系還要翻回2003年,這一年,杭州市西湖環湖景區綜合整治后正式免費向公眾開放,作為全國第一個免收門票的5A級景區,西湖景區的做法雖然讓人眼前一亮但同時也必須接受游客和市場的雙重考驗。事實證明,西湖不僅贏得了面子也賺得了票子。此后余年,多家5A級景區宣布免費納客,與西湖模式如出一轍。
“還湖于民,回歸生活”是十九年后杭州堅持西湖“去景區化”依然清晰的發展理念,并且在全域旅游的全面帶動下,杭州完成了從西湖出發走向全域高質量發展的構架模型。
《2021長三角城市休閑化指數報告》中,杭州緊隨上海位居第二,承接上海國際大都會,杭州所打造服務型休閑、經濟型休閑、智慧型休閑的新型交往模式也贏得了發展先機,在內循環作用的推動下,構建面向未來的休閑城市。
城市“去景區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城市街區、購物中心、廣場綠地甚至是街邊小店、公共置景都被打造為一個個“景區化”的休閑場景;主題公園、時尚文化表演、大型文娛綜合體甚至城市中民宿也成為流量的催化劑,景區還要自建藩籬與游人劃清界限么。
特別是后疫情時代下,旅游人口回流,國內旅游市場要構成產生內在認同的驅動力,就需要將人們日常生活嵌入在地休閑體驗,從流量溢出到留量集聚,流留相促,守正出新。
首先,在地環境營造。構建點-線-面的休閑場所空間,充分展示非遺文化體驗店、文創店、創藝坊、品牌集合店、休閑咖啡館、花房、餐廳等注入文化力的點狀商業配套,以文化創意街區、美食街區、夜市等串聯,加強休閑體驗。城市與自然相連,打造多元化的生態基底,綠蔭納涼,游憩休息,充分滿足生活空間組織方式和人文思想精神需求,滿足人們隨時可進入,就地可體驗的消費需求。
其次,在地行走體驗。針對城市中的慢行空間提出優化建議。包括休閑街區的行車速度,為車道瘦身構建自行車網絡,以及必要的無車街區,提供慢行友好的安全街道等一系列無障礙行走的休閑空間。滿足智慧出行體驗,智能化調控出行效率和公共交通服務的無縫接駁,提供準確無誤地出行信息,發揮城市樞紐功能并為城郊無界化衍生有利條件。
再次,在地人文關懷。現代環境塑造的休閑觀培養出越來越多自由人,如前文所述,碧山村里的藝術鄉建者,城市里的自由職業者,還包括那些專業創意人、回鄉創業人,猶如星星之光,閃耀在用關注和關愛的情感融入在地文化的上空。
當城市喊出“景城一體”的發展口號時,鄉村正掀起景區化打造的熱潮。景區化環境,景區化服務,景區化設施植入美麗鄉村建設,又或以“小鎮+鄉村”的模式介入鄉村社會綜合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規劃之中,以在地化的知識、經驗、文化,探索在地資源利用新模式。
對于鄉村而言,世外桃源是否就是“在地休閑”的終極答案,猶如山中問答,畢竟為鄉村賦魅抑或祛魅,都是一個與鄉村在地文化發生關系的過程,這條探索之路就在腳下。
03
是在地還是應許之地?
通過旅游圈與生活圈的共建共享,生活方式成為在地休閑的可靠解讀。
在地文化反哺
立足地方的體驗式學習正成為在地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地方”承載了本地文化傳統、歷史發展脈絡、自然生態背景、社區鄰里等不同側面內涵,這些在地化資源是地方之所以是獨特個體的真實體現,也為在地化教育提供了場景空間和生動內容。
在鄉村風土的認知和沿襲中,在地教育利用地域優為學生創造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即讓學生置身于地方遺產、文化、自然生態以及在地化經歷中,感知“一方水土”、學習“節氣與生產”、綠水青山的生態觀等也是旅游研學的價值依托。
在地教育猶如一座橋梁連接鄉村文明與現代社會,并努力還原著我們的地方根基,來自那些消逝已久,被再度喚醒的扎根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抹直口社區是煙臺市蓬萊區遠近聞名的漁家樂聚集地,與八仙過海旅游景區、三仙山旅游景區及海水浴場相連,地理位置極為優越。蓬萊仙境的小島風光,伴著三分海風拂面,以神仙自居的漁民生活,展現著漁村場景內涵的文化態度。
但這片社區如果僅僅是漁家樂所滿足的不過是旅游消費需求,隨著一兩家書店入住,一些多元化美食出現,這些具有辨識度的場景符號融入到在地文化中,構建起獨特的休閑語境。
這些潮頗具流趨勢的商鋪將時尚、品質、復古串聯起來,在傳統漁村與活在當下的年輕主張運用地方性表達出來,包含更廣泛的交流、行為與活力,自然就會帶動社區化生產和生活的進步。當地域基因與人文精神高度統一,在地化休閑就是因地制宜的設計社會。
在地文化的價值創造
2021年夏天,中國最具時尚影響力的博主們有一半在阿那亞,而另一半在去阿那亞的路上。阿那亞在地文化時裝藝術節集文化、藝術、時裝等各領域的先鋒設計者共同打造了一場時尚探索。顯然,阿那亞的在地文化之路是另一種顛覆。
一片毫無辨識的海灘上矗立著最孤獨的海邊圖書館,人們來到阿那亞更多不是看海而是看書。這片海灘注定成為時尚與藝術文化精神的孕育之地。
傳統戲曲與當代時裝的藝術秀、四天9場電影展映、沉浸式演出、多媒體空間、時尚品牌的未來概念店、聯名獨家快閃店等一系列文化重塑在阿那亞沸騰。
阿那亞的在地休閑是創作者與多門藝術公共構建的文化空間,以創意的力量激發地方審美表達,如果說夏天去最時尚的海,毫無疑問,這種訴求背后已經與阿那亞創造的獨立精神緊密連接。
品牌在地化靈感
新茶飲品牌喜茶打造的“讓靈感發聲·在地”活動或許可以給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一些啟發。喜茶在西安、濟南、長沙、重慶、深圳、中山等14座城市上新了城市限定新品,雖然是以此制造噱頭,但不妨看看品牌“在地化”的靈感碰撞。
一是城市美食與地標的跨界融合。茶與點的搭配,茶味與糕甜的味蕾表達創造出不一樣的地方美食故事。
二是由美食延伸多維度的文化場景。地方明信片、靈感手冊、創意短片,無一不是與年輕消費者進行情感綁定。
三是品牌視覺表達的在地化創意。店面設計作為一種在地文化的創新演繹融入城市風景,人們坐在這里,喝的不是普通茶飲,而是只能在這座城市才限量供應的那杯茶。無論是從場景感、設計感、空間感,都能強烈感受到品牌傳遞的對這座城市的價值認同與參與。
當然,品牌的在地化進階之路不止于此,如果僅從品牌層面考量,活動既賦予了城市文化無限的拓展空間,也鞏固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但從在地休閑視角關注這場活動時,是人們在豐富多元的休閑體驗中獲得的情感共振和感受地方文化的交互體驗。
04
結語
在地休閑時代,旅游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的土壤、舒適愜意的陽光、包容友好的人氣,需要時間的培養與文化的沉淀,因此,無論是在地化體驗還是休閑化場景,都不可能只是一句口號,幾個投資所能形成的旅游產業氛圍。
對于疫情的不確定性,不僅是時間的考驗還有旅游業自身發展所能提供的空間延展。反觀城市休閑,積累了一定的發展路徑;鄉土文化蘊含著無限生機,或許,在內循環驅動下,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真正具有創意,服務于休閑文化將蓬勃而出,推動旅游休閑時代的來臨。
至于現在,旅游產業通過“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旅游內涵與水平,滿足大眾休閑需求,也是將堅持和延續的規劃設計,畢竟,在地休閑時代來臨之時,你找到了自己(活力),這個世界才能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