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榕城,西湖之濱,人聲鼎沸。5月18日,2023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各地博物館圍繞今年主題組織開展流動展覽、文創發布、教育研學等多彩的線下活動,以及在線展覽、直播打卡等特色的線上活動,吸引大眾游覽博物館,觸摸傳統文化,感知美好生活。
2022年,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國縣級行政區劃中博物館覆蓋率達到了70%以上。全年舉辦線下展覽3.4萬個、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個、教育活動4萬余場。到博物館打卡,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為慶祝2023國際博物館日,福州博物院精心策劃了開幕式、3個主題展覽、3場主題論壇、多項文藝表演等活動,向公眾全面展示福建文物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努力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
今年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博物院歷時3個月,九易其稿,打造了“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展覽以福建省內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匯聚北京、浙江、廣東、廣西、山東、上海等省市博物館文物精品,集中展示海上絲綢之路,重現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悠久歷史。
“展品匯聚不少明星級海絲文物,兼顧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也包括歷年一些較有轟動效應的考古發現,如法門寺地宮、南海一號水下考古、江西海昏侯墓等文物。
”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介紹,展覽立足福建、放眼全國,力求以新的視角重新解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從中提煉出美學亮點,營造出典雅氛圍,體現海上絲綢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層面的傳承和延續。
研學服務 融入生活
一所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公眾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各地博物館利用自身資源和空間,開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活動,推出研學精品線路和資源包,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個課堂。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上,不論是論壇嘉賓的發言,還是展覽板塊設置,都包含大量研學元素。
在第四屆博物館青年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教育培訓組副科長楊婉麗分享了博物館研學助力美好生活的“故宮實踐”。她介紹,2020年故宮博物院推出“我要去故宮,萬物來啟蒙”研學課程,與以往的課程相比,這套課程在形式上更加強調戶外探究和室內學習相結合,在內容上視野更加開闊,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熱烈歡迎。
“當前,各地博物館積極組織精彩的博物館研學活動,以博物館為主導方,實踐形式常見的有三種:博物館研學課程、研學旅行和研學營。”楊婉麗表示。
在“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主題展覽的“尋味絲路——大家來策展”展區,有一群身著校服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臨摹文物、學習古人飲食文化等研學活動。
“我們與福建博物院進行合作,拓展學校課程外延,此次‘大家來策展’項目中,學生們探尋絲綢之路上的飲食文化與人民美好生活之間的關聯,自身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希望館校合作課程今后繼續迭代升級,發揮學習空間和實踐載體的良好作用。”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馮彥說道。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傅柒生表示:“我們把‘尋味絲路’策展權交給觀眾,讓大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志愿者,圍繞同一個主題進行獨立策展設計,創新打造一個讓觀眾實現創意、自由表達、獲得認同的平臺。”
5月18日晚的三坊七巷景區,游人如織,燈火璀璨,茶香彌漫。伴隨著三坊七巷光祿吟臺主舞臺“有福之州博物館之夜”亮燈儀式的舉行,博物館奇妙探索夜在福州城啟動。
當晚的福州城,猶如一個盛大的“古厝博物館”,以福州城市中軸線和山水走廊為主線,串聯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夜間光影秀、劇場表演、文博集市、文博派對、博物館研學、非遺展演等一系列活動展現古城福州的魅力。
據介紹,“有福之州博物館之夜”主要包含“1+7+N”系列活動。“1”即主場活動,設在三坊七巷景區,“7”即7個分場活動,“N”即全市各文博館所系列活動。
文創產品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同樣引人注目。
在“諾亞之子 大美初見——亞美尼亞19至20世紀文化瑰寶展”的文創產品展區,眾多觀眾駐足觀看。該展由福建博物院聯合埃里溫歷史博物館共同呈現,是中國首次引進的有關亞美尼亞歷史文化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