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近年來,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與發展活力,各地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大量工業“銹帶”蝶變為生活“秀帶”,老舊廠房轉型為創新空間,歷史街區煥發出時代新魅力,有效地滿足了人們的旅游休閑和精神文化消費需求。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更新不僅是功能和空間的煥新,更是文脈的延續和內涵的創新。文化和旅游資源是城市歷史的積淀,承載著城市獨特的文化記憶。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利用好文化和旅游資源,有利于促進城市文脈賡續,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提升和展現城市發展活力與形象魅力。
當前,圍繞如何激活文化和旅游資源、賦能城市更新,各地進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許多有益的發展經驗。大體來看,主要有如下幾種典型模式。
一是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模式。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原先大量的工業廠區不再投入生產,逐漸轉變為工業遺產。圍繞工業特色對老舊廠區實施改造,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城市的工業記憶,并實現從廢棄空間轉向創意產業空間。上海西岸曾經是聚集著“鐵、煤、砂、油”的大工業廠區,今天已經成為上海最耀眼的文化地標區。在這里,工業遺址與當代藝術巧妙結合,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等基于工業遺址改造而成的藝術空間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北京首鋼園的前身是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如今,在工業遺址的基礎上,融入了冬奧、科技、創意、藝術等元素,高爐成為發布秀場、廠房成為冬奧配套建筑、發電站成為咖啡館,曾經的鋼鐵基地蛻變為集工業文明體驗、時尚藝術展演、新興業態孵化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復興新地標。
二是老舊城區功能重塑模式。歷史老城保留著大量傳統建筑,通常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原點區域。隨著城市人口增長和需求升級,老舊城區街道狹窄、設施老舊、公共配套不足等問題影響著居民生活的便利與舒適度。一些城市在保留老城區建筑格局、街道肌理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對街區進行空間與功能改造,積極引入多元新興業態,重塑老城的功能與價值。成都遠洋太古里坐落于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的大慈寺片區,在保留老宅院原有結構和風貌的同時,引入了國際奢侈品、潮流文化和時裝展覽等商業業態,為消費者營造了“剛走出國際奢侈品店,就走進千年古寺”的獨特體驗。廣州永慶坊對李小龍祖居、八和會館等遺產資源進行保護與活化,引入特色民宿、文化體驗、創意辦公、文藝展演空等多元業態,實現了原住居民、入駐商家和游客的“永慶共生”。
三是主題街區特色聚集模式。其核心做法是圍繞歷史積淀起來的主題文化,不斷增強街區的特色集聚和生態構建,形成吃、住、娛等主題場景體驗空間。例如,長沙太平街以特色美食為主導,通過藝術創意與商業賦能,彰顯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位于北京中軸線核心地帶的“北京坊”,圍繞打造“中國式生活體驗區”的定位,以藝術展、時裝周、創意市集等豐富的活動,串聯起兼具傳統與現代、品質與體驗、包容而開放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間,成為展示京城文化的新地標。
合催生了城市文旅新業態,推動城市傳統空間轉向創意空間,進一步激發了城市發展的活力與潛力。陜文投集團以“讓游客真正做一回唐‘潮’人”為主線,將《長安十二時辰》影視IP與唐風市井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長安十二時辰”沉浸式體驗區,有效地推動了自有商業綜合體“曼蒂廣場”的城市更新。上海北外灘來福士“城市集市·江湖”設計了《龍門客棧》《功夫》等影視劇中的經典場景,將美食與武俠文化創新融合,推動了傳統商業空間的有機更新。
城市更新需要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在尊重歷史傳統,不割斷人、地與文化關系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城市服務與功能。只有厚植城市文化底蘊,彰顯城市人文關懷,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讓文化和旅游資源在城市更新中煥發出蓬勃而持久的活力。具體而言,可從如下四方面著力。
二是強化文化挖掘和業態創新能力。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內涵,將文化特色融入場景營造、空間設計和業態創新等環節,避免出現“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現象。
三是強化科技賦能和體驗營造能力。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科技賦能城市更新,為居民提供舒適、便捷、智慧的生活環境;同時,順應文旅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通過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新技術構建沉浸式文旅場景,豐富市民游客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