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局不曾離去,只是變了模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近日,菲律賓首都中央郵局大樓起火的消息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因為它寄托著菲律賓人對過往慢時光的回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電報和書信好像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各國郵局還在那里,只是變了模樣。或為游客打卡地、或為咖啡館、或為畫廊……它們仍是人們交流信息與情感的去處,仍在向人們講述傳情達意的那種浪漫。
它收藏著法國發行過的所有郵票
在法國巴黎十五區的核心地帶坐落著一座鮮有人知的博物館——法國郵政博物館,它于1946年正式落成。博物館擁有著數量驚人的藏品,包括超過100萬件集郵品、20萬張圖像、近4萬件作品和物品、3萬件印刷品,此外還展有郵政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收藏品
郵票毋庸置疑是最受參觀者青睞的展品。郵政博物館存有自法國首張郵票發行以來的所有郵票。踏入博物館的郵票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法國于1849年發行的第一張郵票“色列斯”,以及世界第一張貼著郵票的法語書信。色列斯作為羅馬神話的谷物女神,是法國郵票中最常用的形象,深受法國民眾的喜愛,甚至有一家集郵出版社直接以“色列斯”命名。200多年來,其頭像一次又一次出現在法國官方印刷的郵票之上。
除了郵票,博物館存放著豐富的郵政歷史收藏品。這里有4500件近代以來郵政行業的機器設備、家具、裝飾藝術品,以及游戲和玩具、書寫材料等,琳瑯滿目,讓郵政愛好者直呼過癮。
在郵政博物館中,有一件名為“穆蘭球”的銹跡斑斑的鐵球格外引人注目。1870年,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帝國間爆發戰爭,隨后,普魯士軍隊圍困了首都巴黎。圍城期間,普魯士人封鎖了道路、鐵軌并中斷了電報,巴黎市民和抵抗部隊急需一條與外部聯絡、交換信息的通道。為了實現通信聯系,有人想到了將書信放在用金屬鋅包裹的防水的“穆蘭球”中,球上裝有鰭片,因此可以利用水流的力量流向下游。至今,約30顆球被打撈出,其中一部分被送入郵政博物館存放。
“
世界盡頭的郵局”寄出一段段美好
阿根廷的烏斯懷亞曾是世界最南的城市,位于火地島的南部海岸,離南極洲只有800公里。在這里,一個小郵局每年吸引著上萬名游客來此打卡,它隱藏在火地島國家公園之內,有著“世界盡頭的郵局”之稱(如圖)。郵局位于恩塞納達海灣邊,從國家公園的入口乘坐復古的蒸汽火車,下車步行10分鐘便可到達。寧靜的海灣面向白雪皚皚的雪山,四周環繞著茂密的原始森林,比格爾海峽的浪花拍打在不大的碎石灘上,一道細細的木棧橋從岸邊向海里延伸。風平浪靜的時候,深色的海面猶如黑色的鏡子,映著雪山、森林、飛鳥和小小的郵局。
郵局成立于1997年,起初它并不是阿根廷郵政系統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私人景點。郵局的創始人德洛倫佐曾是恩塞納達海灣雷東達島上的郵遞員。據德洛倫佐描述,因為曾有大量航船路經此地,他就負責收取船上的人們寄出的信件,幫他們寄往世界各地,他就成了“世界盡頭的郵遞員”。后來通信逐漸發達,航船減少,德洛倫佐便轉行做起了游客生意。他在岸邊建起棧橋,在棧橋上用集裝箱做成郵局小屋。如今,郵局的外觀并沒有多大改變,只是它已經從一個私人的郵件收發點變成了正式的郵局,納入了國家郵政系統。
在郵局正面,貼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徽章,不少來此地打卡的游客選擇將自己的印記留在這里。推開木制的小門,狹小的空間不像是個郵局,更像是一個紀念品商店和微型博物館的結合體,墻上的地圖和老照片訴說著這個郵局乃至整個火地島的歷史。四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明信片和紀念品,上面印著不同系列的圖案,或是火地島世界盡頭的旖旎風光,或是當地可愛的企鵝海豹,又或是這片土地和郵局的舊照。當游客面朝比格爾海感受這份極南之境的恬靜,或是歸來后讀著從小郵局寄來的一方文字,這些別具一格的體驗都將構成獨特的回憶。
“郵政局長”咖啡廳滿是新西蘭過往
1840年,新西蘭開始提供郵政服務。僅過了5年,新西蘭南、北兩島的8個城市就開設了郵局。到1880年,全國建成856個郵局。進入20世紀,郵局的數量再次翻倍,達到1700多個分支機構。同時,郵政系統還負責新生的電話服務,并經營著一家郵政儲蓄銀行。此后,新西蘭郵局逐漸將業務延伸至社會性服務事業,包括汽車注冊、選票登記和養老金領取等服務。在整個20世紀,郵局是新西蘭雇用員工數量最多的機構。
不過,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過于繁雜的業務和相互沖突的需求導致新西蘭郵局陷入巨額虧損。時至今日,絕大多數新西蘭郵政公司的業務都放在了書店、超市或者社區中心運營。
新西蘭面積與英國相當,但人口卻連英國的1/10都不到。因此,遍布新西蘭鄉鎮的數百個地區郵局撐起了連接整個國家的重任。記者對于鄉鎮郵局的今日面貌頗為好奇,因此特意探訪了箭鎮郵局(如圖)。繞著郵局的主樓和三面環繞的配樓仔細觀察,發現如今的郵局已經改建為集紀念品商店、咖啡廳、畫廊、房屋中介、雜志社和郵局為一體的綜合商業中心。郵局建筑仍然完整保持著1915年建成時的模樣。主樓依然有部分區域提供基礎郵政服務,其余區域是銷售當地手工藝品和紀念品的商店。主樓外側設有數十個紅色的私人郵箱,分外醒目。
副樓改建為了名為“郵政局長”的咖啡廳。記者饒有興味地走進屋內,只見墻上掛著一百多年前箭鎮郵局剛落成時的老照片,似乎在默默訴說跨越一個世紀的變遷。走廊里掛著多幅新西蘭“老郵票”,圖案從南阿爾卑斯山脈的雄壯景色到當地的特有鳥類,不一而足。步出咖啡廳,踱步向前,是一座裝修考究的畫廊,里面展示和銷售箭鎮和湖區藝術家們的作品。
記者在離開箭鎮郵局前關門的那一刻,恍然發現,“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印度漂浮郵局慢搖湖上生活
印度有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郵局,據報道超過15萬個。盡管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用傳統的電報和書信方式進行溝通,但對印度人而言,郵政體系和郵局仍然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印度郵政歷史很悠久,建于英國殖民時期的19世紀中期,迄今有近200年的歷史。據介紹,世界上第一封航空郵件也誕生在印度,是1911年由一架雙層固定翼小飛機運送的。當時那架飛機也被稱為“空中郵局”。
印度的郵局不僅多,而且也很多樣化。印度最高的郵局地處海拔4440米的高山上。因為氣候惡劣,郵局的辦公時間只有6個月。在斯利那加的達爾湖上,還有獨一無二的水上漂浮郵局(如圖)。原來這座湖上的漁民多是以船為家,修建了很多水屋。當地郵政部門因地制宜,將一艘大船改造成了漂浮郵局。這所郵局的郵戳是這艘船的剪影,為了這枚獨特的郵戳,有不少集郵迷專門往這里寄信。
筆者當年曾經通過印度的郵局往北京給朋友寄快遞,算是親身體會了一把印度郵局傳統而有趣的一面。寫好地址信息,將快遞放入一個統一的白色郵政布袋里,遞給郵局工作人員的時候,筆者因為擔心袋子太大而感覺心里不踏實。結果印度人熟練地穿針引線,用大號的針麻利地將袋子縫好,嚴密結實。在針腳遮掩處,還用一枚看起來就很有年代感的木把小銅印章,將一種特制的黑色蠟融化后蓋戳。這樣途中只要有人拆過包裹就能看出來,起到保密的作用。
對于印度的郵遞員來說,認路和熟悉轄區情況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在印度廣大城鎮鄉村,尤其是山區和河谷地區,人們依照山勢和河流建房子,許多人家既沒有街名也沒有門牌號。有時候信件或包裹的郵政地址常用地名加上姓氏或者家族名號來表示。郵遞員必須是熟悉當地情況的本地人,要不然根本不可能找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