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支持
聊城市旅游攝影協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迭代,新的傳播形態不斷涌現,深刻改變著社會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呈現方式。其中,短視頻憑借其觀看門檻低、內容趣味強、時間體量輕、用戶規模大、傳播范圍廣等優勢逐漸成為新媒體時代的主流信息傳播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高達10.26億人,短視頻不僅引發了全民網絡視聽媒介的使用變革,也催生了創新性的敘事方式、傳播場景和視聽業態,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
構建多元傳播主體,加大非遺傳播力度。短視頻實現了用戶傳播權力下放,降低了內容生產門檻,消解了傳統以政府和官方媒體為核心的傳播主體格局。短視頻視域下的非遺傳播需要構建集政府、官方媒體、企業、非遺傳承人、普通用戶于一體的多元化傳播主體,共同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合力打造非遺傳播聲勢。
一是要發揮政府的政務短視頻和官方媒體的短視頻內容供給體系的社會影響力,發揮其在非遺傳播中方向引領、輿論導向、文化傳承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號召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以及MCN機構等企業主體積極承擔非遺傳播社會責任,主動關注、生產和傳播非遺內容,投入更多資源扶持非遺內容創作,讓非遺傳播獲得更多網絡流量。三是要提升非遺傳承人的短視頻制作與運營技能,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培訓,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和新媒體傳播素養,生產用戶喜愛的非遺傳播內容。四是要吸引普通用戶參與非遺短視頻的解讀、二次創作和分享,使其成為非遺的主動傳播者和推廣者。
一要提升非遺傳播內容的故事性,大力挖掘非遺項目、非遺手工藝、非遺產品、非遺傳承人背后的精彩故事,構建故事化傳播場景,通過簡明生動的影像敘事提升用戶的閱讀興趣。二要突出非遺傳播內容的趣味性,充分運用VR、剪輯、特效、濾鏡、動畫、貼紙等新媒體技術,將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制作技藝、文化內涵等以更具趣味性的表現形式和沉浸性的體驗場景展現出來,以貼近現代大眾審美情趣的方式融入觀眾日常生活。三要強化非遺傳播內容的情感性,采用聲情并茂的鏡頭語言傳達非遺背后的審美、工匠精神和傳統文化,激發公眾對人文情感和厚重文化的感情共鳴和深度認同。
一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以及AIGC生成性人工智能等技術,對非遺傳播內容的生產、審核、分發、接收、反饋等全鏈環節開展智能化應用升級,提高非遺傳播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效率,實現非遺視聽精品內容供給側的改革,吸引更多用戶關注非遺。二要依托大數據和智能算法技術的優勢,基于用戶的屬性、偏好、行為等數據構建標簽化用戶模型,精準定位偏好非遺內容的短視頻用戶群體,實現非遺傳播內容分發的個性化、定制化、精準化,提升非遺傳播內容與用戶的精準匹配度。三要整合多類型智能傳播平臺,搭建非遺內容在短視頻、社交媒體、直播等智能平臺的傳播矩陣,增強非遺內容跨傳播載體的觸達、分發和覆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