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聊城市南端。東鄰東阿縣、東南隔河與東平、梁山相望,南與河南省臺前縣接壤,西與莘縣毗連,北與聊城市東昌府區為鄰。轄區南北長約32公里,東西寬39公里,總面積1064平方公里,人口75萬。黃河在縣境東南流過,運河則在縣境東部縱貫南北。境內交通便利,京九鐵路穿越全境,縣城設客、貨站各1個。以聊(城)商(丘)、蒙(陰)館(陶)、齊(河)南(樂)等公路為主干,以縣駐地為中心的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并不斷得到完善。
陽谷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為黃河中下游開化較早的地域。早在六七千年前,境內即有氏族部落聚居。武松打虎的景陽岡,更是陽谷古老文化的見證。景陽岡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標志著4300多年前這里已發展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先民活動中心。皇姑冢、東阿故城、紅堌堆、馬灣等古文化遺址都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陽谷作為地名早在《春秋》中即有記載。陽谷的古阿邑是春秋戰國時期山東西部有名的城市。這里還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阿井。生于甄阿一帶的大軍事家孫臏也在陽谷留下了活動的遺跡。陽谷建縣是在隋朝時,至今1400余年。歷唐宋金元,先隸屬濟洲、鄆州,后隸屬東平府,明清時歸兗州府管轄。現在的陽谷又包括了原壽張縣金堤北的部分。陽谷縣城則是經過三遷,在宋景德三年(1006)遷至今址的。
古往今來,在陽谷大地上,有眾多的人物演出過轟轟烈烈的人生活劇,流傳下無數的生動故事,其遺跡作為紀念,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名城古跡,成了今天的旅游資源。最有名的自然是景陽岡、獅子樓、這都屬于《水滸》、《金瓶梅》文化旅游重要景點。景陽岡旅游區2001年被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陽谷與《水游》有關的內容不止這兩處,同樣赫赫有名的還有三打祝家莊,毛澤東在其著作中也講到了這個故事。傳說這祝家莊就是陽谷城南李臺鎮的祝口。另外,還有李逵壽張喬坐衙的故事。43集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發生在陽谷的故事就占8集。這些又和黃河南的梁山(歷史屬壽張縣)、東平共同組成了山東的“水滸文化旅游線”。接著應該是運河。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開通給北中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也給歷史上的陽谷帶來了機遇。明清時期,沿運河發展起陽谷運河三鎮張秋、阿城、七級,均為遠近知名的商業中心和貨物集散地。地理位置上的特殊,又使處于運河與黃河(清咸豐前為大清河)交匯處的張秋格外獲得歷史的青睞,張秋的聲名甚至超過了周圍的幾個縣城,以至流傳“南有蘇杭,北有臨(清)張(秋)”之諺,甚或干脆就稱為“小蘇州”。阿城和七級也緊步其后,阿城是有名的鹽碼頭,七級則是糧碼頭,因此有“金七級、銀阿城”之稱。海會寺、掛劍臺、戊己山、黑龍漂、任風子墓等都是這運河沿岸的名勝古跡。當年北方官員南下,南方舉子、商人進京等都走運河一線,陽谷運河三鎮是必經之地。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北上應考、赴南京上任都走運河,曾在七級住過兩三天,寫下五首對陽谷深懷眷戀的長篇古詩。和湯顯祖同時的大文學家屠隆曾在張秋停留,游覽了掛劍臺,并留下兩首不朽的詩篇。陽谷運河三鎮與北至聊城臨清的運河沿岸風光又一起構成了山東黃河北岸的“運河文化旅游線”。
陽谷歷史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這里的人民質樸、憨厚、勤勞、善良、有正義感,富同情心,同時又有著堅毅頑強的革命斗爭精神。這里保存著多處關于傳統道德的故事遺址,有名的是位于縣城老東關的博濟橋,又叫石牛拉石車橋,銘刻著一個古代官吏如何清廉的故事,多少年來警示著后人;還有壽張鎮張公藝九世同居“張公祠”、陽谷縣城老南門內“紫荊祠”講兄弟和睦,張秋的掛劍臺講朋友信義等。武松自然是一位農民起義英雄,后來上了梁山。發生在清朝乾隆盛蕊的王倫起義,先是在陽谷十五里園鎮后王莊舉起義旗,接連攻克壽張、陽谷、堂邑,一直打到臨清,堅持斗爭一個月。1928年共產黨領導的坡里農民暴動,發生在有名的坡里天主教堂內。沙河崖是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都記錄和展示著陽谷的光榮。
今天,陽谷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縣城的改造建設既可使你漫步仿古街,發思古之幽情,又可使你徜徉在現代化的高樓、廣場中,感受到陽谷新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