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雕刻葫蘆大體分為三種:一是“一細葫蘆”。用料考究,精工細刻,圖案主要有“八仙人”、“二龍戲珠”及戲劇人物等。二是“二細葫蘆”。用料稍次,圖案主要是魚、蟲、鳥、獸等。三是“花葫蘆”。葫蘆著色后,用刀簡單地刻出豆腐塊絡或圖案,正中開個梅花蓋就為成品。產品主要銷往盛產蚰子(蟈蟈)的浙江、云南、貴州、陜西、山西等地,供裝蚰子之用。雕刻葫蘆,制作比較簡單,地方特色濃,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聊城一種獨特的傳統工藝品。
1972年,聊城工藝美術廠的設計人員郎樹山、朱桂英在師承傳統雕刻葫蘆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出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如“仿古宮燈”,是將圓形葫蘆加工著色,圖面畫一株霜筋傲骨的雪松和幾片飄灑的雪花,制作成宮燈。然后,選用優質黃楊木料,精工雕刻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使人工的造型美與葫蘆的天然形態渾然一體,給人以高雅古樸的藝術享受。由于雕刻葫蘆格調新穎,雅俗共賞,1981年在山東省民間工藝美術匯報觀摩展覽中再次獲獎。不少報刊稱這種雕刻葫蘆,是國內獨有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