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videossex黑人_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鲁婷婷_高h文下面塞跳蛋

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嚠老師課堂·地理知識 】生活中的野外生存地理知識

作者:聊之旅旅行社  來源:聊之旅旅行社  發布時間:2011-11-03

 一、野外天氣觀察
   (一)觀云識天氣

抬頭觀天,從天色、云的種類、風的情況、日月星晨之光線聚合情形,即可預測天氣變化,此即所謂觀云識天。天氣對于從事野外活動影響極大。準確地掌握天氣變化,就能順利進行、度過野外生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相對穩定的氣候條件下,晚霞千里,預示天氣晴朗,朝霞滿天,則有很大的可能下雨。天空出現卷云,即云朵呈現純白的馬尾狀,但慢慢變成暗色的,意味著眼下是晴天,但一天后可能下雨。天空出現積亂云,即云層色暗層厚,預示將有雷雨和強風。天空中有薄薄的卷層云,像海灘邊白色的石子,半天之后可能下雨。

春季的夜晚,朦朧,天空中卻出現陰沉的亂層云,像波濤起伏的海面,表示數小時后會下雨。月亮或太陽周圍出現暈圈,第二天非風即雨(日暈而風,月暈而雨)。如果山頭不再有云霧圍繞,人的郁悶感覺減少,表示短期內不會下雨。

(二)從動物的行為辨別天氣

好天氣的征兆

 1、早晨麻雀鳴叫表示天氣晴朗——麻雀對天氣變化十分敏感,天氣愈好的日子里,叫得特別厲害。

2、云雀叫聲提高表示天晴——從遠方傳來云雀輕快的叫聲,就可證明是空氣干燥的好天氣。

3、蜘蛛網上有水珠表示天晴——天氣晴朗的日子里,早上溫度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掛在蜘蛛網上閃爍著,通常天氣不會下雨。

下雨的征兆

青蛙鳴叫、燕子低飛等是下雨之前兆。

另外還有幾種:

1、螞蟻過馬路——在地面挖洞生活的螞蟻,感覺要下雨洞就會淹水即會在下雨之前逃之夭夭。

2、蚯蚓出洞——地面潮濕柔軟,蚯蚓會爬出地面,表示天將下雨之征兆。

其他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結團,雨蟻成群出現、貓洗臉等。

(三)觀天象識天氣

1、清晨,太陽末出之前,看東方黑云,如雞頭、龍頭、旗幟、山峰、車馬、星羅,如魚、如蛇、如靈芝、如牡丹,或紫黑氣貫穿,或在日上下者,主當日有雨,多在13~17時。

2、夜晚,看月亮顏色,或青或紅,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圍有白云結成圓光,或大如車輪者(月暈),主來日大風。所謂"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又日"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礎潤者,即柱腳石是有水珠滲出,主不日有雨。結合現代情況有人總結出"暴熱生風、管潤生雨",即:突然暴熱數天,一兩日必有大風,自來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滲出,擦去后仍滲出者,主一兩日內有雨。

3、星光閃爍,必定風作。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時。"天公作變,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時,主雨水將至。下雨時,泥腥味甚濃者,一二日內難晴。

4、陰歷正月初七、初八,北風必定發。陰歷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陰天或雨天。

5、云向東,刮黃風;云向南,雨漂船;云向西,水滴滴;云向北,曬干麥。東風雖主降雨,然在黃梅時節,大伏之中,刮東風則天晴,秋日吹北風每每降雨,但秋夜吹北風則主天氣晴朗。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條件的差異,所以在參考上述經驗的同時注意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當地的情況,作出較為額觀的判斷。

(四)山里的氣象

春季山中的天氣

移動性高氣壓和低氣壓最常在四月通過,天氣轉變非常激烈,每天溫差也大,山中的溫度會突然轉冷。進入五月后,平均每三至五日為一變化周期維持至下旬為止。在云和霧籠罩之下轉為多雨。

夏季山中的天氣

有梅雨的地方,若梅雨維持近一個月,就進入了一年四季中最穩定的季節。從事野外活動就選在梅雨終止之后的月份,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入梅時間不一,根據實際選擇出游時間。夏季常有午后雷陣雨,來勢很快,需特別注意防范,甚至可能下冰雹。

秋季山中的天氣

夏末秋初臺風仍然頻繁,十月又秋雨紛紛,繼續到十月上旬為界,山中溫度開始下降,山也一副準備過冬的景象。氣溫變動很大,有時已略有嚴冬的征兆。多為白天時間漸漸變短的好天氣。

冬季山中的天氣

冬季型氣壓一出現,即轉為嚴寒的冬天,且常一連多日地下著暴風雨。白天氣溫因為有日照而比較溫暖,但晚上立即轉涼,高山上偶爾還會下雪。冬季危險最大的是寒流,可以使溫度劇減十來度,造成嚴重的凍傷。

冬季氣候變化有一定周期,所以從事野外活動最好選在陽光普照的溫暖日子里。

二、野外方向判斷

在野外活動,諸如地質考察、登山、徒步旅行、探險、旅游等,為防止迷路,正確地判定所在位置和方向,必須掌握定位和側向方法。在自然界,某些動物具有辨別方向的本能,如鴿子,人類的某些成員也具備這種能力,但絕大多數人不具備,或者只有這種潛能,因此野外確定方向主要依靠經驗和工具。

野外判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有許多,這里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利用羅盤或指北針水平放置使氣泡居中,此時磁針靜止后,其標有“N ”的黑一端所指的便是北方。

除了測出正北方向外,羅盤或指北針還可以測出某一目標的具體方位,方法是開羅盤將照準器對準目標,或將刻度盤上的0刻度對準目標,使目標、0刻度和磁中點在同一直線上,羅盤水平靜止后,N端所指的刻度便是測量點至目標的方位,如磁針N端指向36°。則目標在測量位置的北偏東36°。

利用羅盤或指北針辨別方向雖然簡單快捷,但需要注意:

1、盡量保持水平;

2、不要離磁性物質太近;

3、勿將磁針的S端誤作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誤差;

4、掌握活動地區的磁偏角進行校正。 怎樣在野外識別方向?

(一)利用太陽  

在晴朗的白晝,根據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東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斷方向,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計,較準確的測定有下列幾種方法:

1、手表測向 “時數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之間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方向,用時間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對向太陽,12時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時間,其一半為7:20,把時針對向太陽,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時刻度平分線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置手表,將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轉動手表,使小棍的影子與時針重合,時針與12時刻度之間的平分線即是北方。

 必須注意:(1)判定方向時,手表應平置;(2)在南、北緯20°30′之間地區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即以標準時的經線為準,每向東15°加1小時,向西15 °減1小時。

2、日影測向為晴天,在地上豎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這些影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連線是一條直線,該直線的垂直線為南北方向。

在一張50×50cm的繪圖紙上繪制一系列同心圓,同心圓的半徑以1cm遞增,釘在平板上并水平固定好,將一根12-15cm長的細鋼針或針狀物垂直插在圓心上。當太陽位置變化時,影子的端點總會與同心圓相交,標繪出這些點,然后把同一個圓上的兩點直線相連,把這些直線的中點與圓心相連,這條連線就是南北方向線,圓弧頂的方向為北方。

(二)夜間星體  

當夜晚時,可根據北極星和南十字星來判斷方向。

1.北極星

北極星位于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當于當地緯度,據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極星。通常根據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或W星(仙后星座)確定。

北斗星為七顆較亮的星,形狀象一把勺子,將勺頭兩顆β向α連線并延伸約5倍處便是北極星。當看不到北斗星時,可根據W星,即仙后星座尋找北極星。

仙后星座由五顆較亮的星組成,形狀象“W”字母,字母的開口方向約開口寬度的兩倍距離處是北極星。

2.南十字星

在北緯23°30′以南地區,夜間有時可見南十字星,由四顆較亮的星組成,形同“十”字,在其右下方,由γ向α兩星連線長度的四倍半處(無星)為正南方向。

(三)地物和植物特征 

有時野外的一些地物和植物生長特征是良好的方向標志,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快速地辨別方向。

1、地物特征

房屋:一般門向南開,我國北方尤其如此:

廟宇:通常也是向南開門,尤其廟宇群中的主體建筑

突出地物:向北一側基部較潮濕并可能生長低矮的苔蘚植物。

你還可以從螞蟻的洞穴來識別方向。因為媽蟻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在巖石眾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塊醒目的巖石來觀察,巖石上布滿蒼苔的一面是北側,干燥光禿的一面為南側。

2、植物生長特征

一般陰坡,即北側山坡,低矮的蕨類和藤本植物比陽面更加發育。

單個植物的向陽面枝葉較茂盛,向北的陰地樹干則可能生長苔蘚。

我國北方的許多樹木樹干的斷面可見清晰的年輪,向南一側的年輪較為疏稀,向北一側則年輪較緊密。

(四)影鐘法

在一塊平地上,豎直放置1米多長的垂直樹干。注明樹影所在位置,頂端用石塊或樹棍標出(圖中a)15分鐘后,再標記出樹干頂端在地面上新的投影位置(圖中b)。兩點間的連線會給出你東西方向——首先標出的是西。南北方向與連線垂直。這種方法適用于任何經緯度地區,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只是必須有陽光。用它可以檢測你移動的方向

(五)簡易指南針

一截鐵絲(縫衣針即可)反復同一方向與絲綢磨擦,會產生磁性,懸掛起來可以指示北極。

三、地圖與指北針之認識與使用

地圖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地圖,如縣、市地圖;街道圖;游樂區簡圖;全球地圖……等,然而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圖是等高線圖,此種地圖能顯示地表的各種地形如高山、溪谷、險或緩坡、懸崖或峭壁都能表露無遺

(一) 在外旅游怎樣使用地圖

在外旅游怎樣使用地圖 

出門在外要經常查閱地圖,地圖上所未記載的路線可能有幾種情況,首先,可能是該地圖發行之后,才完成的新道路,該道路又分為新辟建的道路塌方不能通行而另辟的便道等兩種。這種道路完全靠人力開辟而成,沿途指標與油漆標志均設置完善,從外表一看,即知該路線的各種情況。休息地或當地居民為了便利采用新路線。亦十分留意提供有關該路線的資料。倘根據路標可確認是通往目的地之路線,則不妨安心地選擇該路前進。

其次,可能是通往河流的小路,通往休息地的捷徑、活動者自行開辟的捷徑等。這些小路所設置的指標稍不留意很容易就疏忽,而且根本未設任何標志的情形亦很多。一旦闖入這些小路之時,畢竟不同于一般人所走的道路,且毫不知悉其通往何處,因此,難免感到不安。

由于通往河流的小路,一旦降臨溪谷地區即無路可走,所以,試走一段當可辨別出來。通往休息地的近道,本為了確保野外活動者的安全,應該確實設置路標,但也有野外活動者自行安設的。那種路,不同于正規的路,很少有整修得很完善的,可以感覺到乃勉強開辟出來的路線。甚或有直上峭壁、行經巖壁、或通過危險地區的情形。倘不愿遭遇危險的困境,且時間上亦無太大差別,就應舍棄近道,選擇正確的路線。

最后,地圖再詳盡,亦往往礙于各種限制因素,難免掛一漏萬;所以,地圖上未記載的路線,并不限于上述的近道,修峻完善的道路亦在漏記之列。故為避免錯過路標,亦應向附近民居的主人或其他活動者仔細打聽,以利識別。

也有些是容易誤闖的特殊路線,而這些路地圖上不可能有所記載,倘不留意,有時亦將招致極大危險。倘一經發覺不對,應當機立斷,毅然折返,千萬不可逞強。這些路線包括:

積雪期使用的小路——這與夏季的路的不同點在于直攀而上的部份較多,且通過許多山谷等難以攀登之處。因為冬季完全凍結,所以反而易于攀登。另外,亦殘留著冬季所使用的紅布條或旗竿、以及在巖石上、樹根部可發現登山釘鞋刮過的痕跡等。

為救助罹難者所開辟的小路——這種地方的路有何特點呢?當您目睹時,必定感到很不自然。因為該路多半通往巖壁或山谷。危險地方既多,且殘留著救援之際所劈出的刀口、以及峭壁上盤出的環鉤痕跡等。

供伐木、或高壓線架設工程使用之道路——也有修峻得相當完善,易與登山路混淆者,但是,多半遠離正常路線、且留置有砍伐的木材或工程器材等。

(二)等高線地圖的基本標示

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重疊現像,若地表出現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之間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準,每張地圖下方皆有制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圖必須標示的符號,它是顯示地表實際距離與地圖顯示之距離的比例相關性,例如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一公里,五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五百公尺,對于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圖與實際距離的精確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圖精確度較高。

圖號是代表地圖名稱的編號,不同比例的地圖均編訂各自系統的代號,而它是以經緯度為單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圖就能緊密接合。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極),磁北(磁針顯示北方),方格北(地圖指示北方)之間的關系與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時圖下方并注有該逐年磁變數值,當我們使用指北針指示自身位置再對照地圖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與周遭的地形變化。

圖例是說明地圖各種符號的意義,一般登山者較會注意的符號為三角點、崩壁、河流、湖泊與坡度。

等高線地圖與地形分析

等高線的種類

當我們細觀等高線地圖會發現繪制地圖的線條有粗細兩種線條,這是方便使用者閱讀而設計,粗線條稱計曲線并標示海拔高度,而計曲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2公分,細曲線稱首曲線,它是介于計曲線之間,具方便分析地形之功能,每兩條計曲線之間有四條首曲線,如此每條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04公分。

等高線的盲點

比例尺愈高的地圖,精密度愈差,原因是等高線之間實際距離太寬造成此空間的地形無法明確分辨而出現盲點.以五萬分之一的地圖為例,每曲線之間距的實際距離為20公尺(相當于建筑物七層樓的高度)。

坡度

坡度是等高線地圖最易辨識地形特徵之一,我們粗略的觀察地圖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線之間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線間距愈寬,坡度愈緩。山峰之曲線間距均勻表示該地段為等坡,若上方的間距小于下方間距,表示該地段為凹行坡,反之則為凸形。

繪制與閱讀等高線地圖

當我們購買等高線地圖必須看清楚是否完全含括我們預定活動區域,通常會遇到必須購買并拼湊兩張到四張地圖,通常我們不會將原版地圖攜帶至野外,我們(一)優先將預定活動區域的地圖影印并重新拼貼;(二)詳閱地圖分辨主、支棱線(即兩座山峰相連之線)、溪流、坡度、懸崖、崩壁等地形特征;(三)利用不同顏色瑩光筆繪出主棱線、溪流、與標示預定路線和宿營地;(四)利用透明膠帶將地圖與活動預定行程之計劃書完全黏合密封,如此攜帶方便且有防水功能。

(三)常見地形指北針作業

指北針是登山健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地球磁場作用,指示北方方位,它必須配合地圖尋求相對位置才能明了自己身處的位置。

目前市售的指北針式樣繁多,這里將依據登山健行最廣泛使用的透明底板指北針簡稱森林指北針敘述如何運用指北針定向的方法。

⑴指北針歸零作業

指北針歸零作業是使用森林指北針相當重要的前置作業,它的步驟是:一、將指北針水平放置。二、將環外的北方零刻度與環內的指針指示北方的位置重疊,如此完成步驟即是完成指北針歸零作業。

目標方位角:測量目標方位角時,必須現場的北方與地圖的方格北平行,然后將指北針之紅色進行線對準目標地,讀出目標與方格北的角度并校正地圖的方位偏差角,即為目標方位角。

⑵實地定位

運用地圖與指北針的主要目地就是使用者要了解自己與目的地之間的相關位置與地形變化并能標示于地圖。

⑶定向線交會法

此種方法是利用兩個地圖之已知點各自測量另一個地圖之未知點的目標方位角,此兩目標方位角之延伸線必交會于此未知點

例一、當我們看到遠處一座不知名的山峰且欲了解山峰確切位置,我們就可以利用此方法。

1.我們優先在地圖標示自己身處的位置點(a點)同時測量此未知峰(c點)的目標方位角。

2.當我們行進一段路程到達另一處可標示于地圖的已知點(b點)并測量此未知峰的目標方位角。

3.我們將兩條目標方位角的延伸線繪制于地圖就可以劃出兩線交會點即是未知峰(c點)。

例二、當我們迷失方向或欲知自己于地圖位置點(c點),我們先環視周遭地形山峰,選擇兩個能明確標示于地圖的目標點(a、b點),如此我們就可以測量已知點(a、b點)的目標方位角,同時此兩方位角延伸線的交會點就是我們的位置點(c點)。

四、野外生存尋找水源和取火

(一)你會在野外尋找水源嗎?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對于戶外探險者和野外工作人員,更是生死攸關的命脈。那么,如何在野外尋找到可飲用的水源呢? 

其實,水的來源是非常廣泛的,只要留心去觀察,就可找到飲用的水源。

憑借靈敏的聽覺器官,多注意聽聽山腳、山澗、斷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聲,有無蛙鳴和水鳥的叫聲等。特別是在凌晨或有霧的早晨,由于空氣中所含的水分子和負離子較多,所以聲音能傳播得很遠。如果能聽到水,可以直接飲用。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風吹樹葉的“嘩嘩”聲當作流水的聲音,那樣會使自己誤入歧途,身陷困境,說不定還會因此而迷路。

通過鼻子的嗅覺,盡可能地嗅到潮濕氣味,或因刮風帶過來的泥土腥味及水草的味道。然后沿氣味的方向尋找水源。當然這得具備一定的訓練素質和經驗的積累。

觀察

憑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去觀察動物、植物、氣象、氣候及地理環境等也可以找到水源。根據地形地勢(地理環境)判斷地下水位的高低。

如山腳下往往會有地下水,低洼處、雨水集中處,以及水庫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的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往下挖掘2米左右就能有水。但泥漿較多,需凈化處理后,方可飲用。此外,還可站在山峰的高處觀察四周的環境,看近處是否有大河、河道、瀑布、水庫等,此類地方,也可找到飲用水源

根據氣候及地面干濕的情況尋找水源 

如在炎熱的夏季地面總是非常潮濕,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地面久曬而不干不熱的地方地下水位較高;在秋季地表有水氣上升,凌晨常出現像紗巾似的薄霧,晚上露水較重,且地面潮濕,說明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在寒冷的冬季,地表面的裂縫處有白霜時,地下水位也比較高;春季解凍早的地方和冬季封凍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后融化快的地方地下水位均高。

根據植物生長情況尋找水源  

生長著香蒲、沙柳、馬蓮、金針(也稱黃花)、水芥的地方,水位比較高,且水質也好;生長著灰菜、蓬蒿、沙里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質不好,有苦味或澀味,或帶鐵銹;初春時,其他樹枝還沒發芽時,獨有一處樹枝已發芽,此處有地下水;入秋時,同一地方其它樹葉已經枯黃,而獨有一處樹葉不黃,此處有地下水;另外,還如三角葉楊、梧桐、柳樹、鹽香柏,這些植物只長在有水的地方,在它們下面肯定能挖出地下水來。另外,在叢林茂密的山谷中,都會有溪水流出。

根據動物、昆蟲的活動情況尋找水源 

夏季蚊蟲聚集,且飛成圓柱形狀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螞蟻、蝸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另外,燕子飛過的路線和銜泥筑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再有,鵪鶉傍晚時向水飛,清晨時背水飛;斑鳩群早晚飛向水源等也告示著水的所在處。

根據天氣變化尋找水源  

天空出現彩虹的地方,肯定有雨水;在烏黑的帶有雷電的積雨云下面,定有雨水或冰雹;在總有濃霧的山谷里定有水源;靠收露水也可緩解些燃眉之急

直接從植物中取水 

在南方的叢林中,到處都有野芭蕉,也叫仙人蕉。這種植物的芯含水量很大,只要用刀將其從底部迅速砍斷,就會有干凈的液體從莖芯中滴出,這時你便有了可飲之水。提示:野芭蕉的嫩芯也可食用,在斷糧的情況下,可以充饑。此外,還有一種竹子,靠根部的幾個空竹節中有水。搖晃那些老的、發黃的竹莖,如果聽到里面有汨汨的水聲,就在第二個竹節的底部用刀切個小槽口,倒出里面的水便可飲用。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五味子等藤本植物也可從中獲取飲用水。另外,在春天樹木要發芽之時,還可從樺樹、山榆樹等喬木的樹干及枝條中獲取飲用水。注意:千萬不要飲用那些帶有乳濁液的藤或灌、喬木的汁液,有毒。

另外,還可以從蘆薈、仙人掌及其果實中獲取飲水。椰子、番石榴、菠蘿、甘蔗以及未成熟的絲蘭花和龍舌蘭的花莖等也都含有很多水份。

提示:從植物中獲取的飲用“水”,容易變質,最好即取即飲,不要長時間存放。

上述取水方法在野外缺水時是有效的。然而,單純的依靠上述方法尋找水源卻不是長久之計,且較復雜也很辛苦,只限于少數人員和短時間,不適合人員眾多或時間過長。就安全而言,希望朋友們最好不要遠離水源一兩天的路程,也不要單槍匹馬獨闖叢林。因為在自然界里,離開群體的人,能力是極其微弱的。

當你在極度疲憊干渴之際,找到了水源,最好不要立即狂飲,應該就當時的環境條件對水源進行必要的凈化和消毒處理,以避免因飲水而中毒或染上疾病。

(二)您掌握生火的技術嗎?

火可以遏制死亡,增添生機。它不僅可以將食物煮熟,而且有更廣泛的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干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火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煙霧可以驅走害蟲,另外還可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削尖木棍。因此必須學會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地方生火。

1. 正常情況下,打火機和火柴是最重要的點火工具。出發前在火柴上滴蠟,防止火柴變潮。火柴萬一潮濕,將它放在頭發里面磨擦一番,頭發產生靜電可使其干燥,另外,要記住:一只小蠟燭只損耗最小的能量就可以維持很長時間,而且蠟燭是良好的助燃劑。

2. 使用凸鏡:強烈的陽光通過凸鏡聚集后可以產生足夠的熱量點燃火種。放大鏡、望遠鏡或照相機凸鏡都可以代替凸鏡為您服務。

3. 電池生火:用導線連接車輛、手電筒或收音機中電池的正負極時發出的火花可用來點火。

4.鉆木取火:這是一種簡易的生火技術,但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用一塊堅硬的紡棰狀木頭在一塊軟木底座上磨擦鉆孔,起初會落下細碎的木屑,爾后磨擦處會變熱,為便于鉆木,往往將硬的紡棰狀木頭纏在自制木弓上,加快轉動速度,盡快引燃火種。

火的引燃及實際應用: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燃物:如枯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

其次是撿抬干柴:干柴要選擇干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干柴的空地。將引入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干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后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并”字形、并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干柴或在宕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巖壁上,在下面放置引入物后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后將引入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干柴后,點燃引入物引燃干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干柴還未燃起,則應從干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干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土、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時滅火。

五、露營知識

正確選擇露營地和熟知如何搭建簡便結實的帳篷是野外求生者必須具備的技巧。本章描述了多種帳篷搭建方法,從最簡單的避風棚到適于長期居住的簡易住所都有描述。

(一)何處搭建帳篷

如果你身處較高的開闊地帶,應往下移動;如果所處之地低濕難耐,應向上移動。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可以防風防雨,山洪淹不著的較高處,而且此地不會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脅。熱空氣密度小于冷空氣,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氣聚集。氣溫較低時,很容易形成濕霧和霜降。在某些區域,沿著山坡有許多接納雨水的平臺,那里比較潮濕。山坡其他部分則相對干燥一些。

理想的地點還應離水源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別把帳篷搭建在與水源過分靠近的地方,那樣極易受到蚊蟲的騷擾,而且流水聲會干擾你的判斷,危險將至也不會察覺,或者與救援隊失之交臂。

應該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山區小溪在暴雨之后幾分鐘內即可變成湍湍急流,一小時內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闊之地,洪水甚至會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無任何先兆時變成滾滾洪水向你撲來。要選擇這樣的地點--平坦無太多石塊,使你有足夠的空間發送求救信號,易于被救援者發現。

抬頭察看周圍有無蜂巢,有無在下一次暴風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樹。要遠離孤零獨處的高大喬木,它可能會成為雷電的目標。身處森林邊緣可使你看清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件。帳篷不能搭建在野獸經常奔走的路徑上--因為你不會希望在覓食的野獸成為你的客人,還有可能一群前去飲水的野獸在瞬間踏平你辛苦營建的帳篷。但是可以將帳篷建在有人類留下痕跡的地方。

在炎熱而潮濕的天氣里,成群蚊子對于露營者來說可能是最可怕的東西。這種情況在沒有一絲風的夜晚會更加嚴重,所以在選擇露營地時,應該注意不要選擇死水塘邊、茂密的草地中和任何可能有積水的地方,這正星蚊子滋生的地方。另外,蚊子不會在通風的地方聚集,所以在悶熱的夜晚選擇風口的地方是個好主意,比如兩座小山之間的地方,或者通風的隧道。回刮風的夜晚在一個別著大風的夜晚,應該把帳篷措建在一個背風處。但在很多時候,措建營地時的天氣是非常平靜的,所以應該對天氣的變化作出預先的估計。有風的壞天氣里。應該盡可能地把帳篷措在矮灌木叢中或者大石頭堆中。在暴風雨來臨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舒適與否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地點能否保證帳篷的安全,在大風中平坦的地勢并不是好的選擇。

不適宜搭建帳篷的地方:

1、有風的山頂(向山下移動,尋找背風場所)。

2、谷底和深不可測的山洞--相當潮濕,若白天天氣很晴朗,夜間可能會有霜。

3、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氣。

4、通向水源的山嘴--常為野獸飲水必經之路

(二)建設營地

營地選擇好后即要建設營地。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野外露營地,整個營地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驟:

1、平整場地:將已經選擇好的帳篷區打掃干凈,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易刺穿帳篷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

2、場地分區:一個齊備的營地應分帳篷宿營區,用火區,就餐區,娛樂區,用水區(盥洗),衛生區等區域。用火區應在下風處,以防火星燒破帳篷。就餐區應就近用火區,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活動及其娛樂區應在就餐區的下風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污染餐具等物。衛生區同樣應在活動區的下風處。用水區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下段為生活用水區。

3、建設帳篷露營區:如有數個帳篷組成的帳篷營地區,在布置帳篷時,應注意: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并排布置。帳篷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距。

4、建設用火就餐區: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塊兒,燒飯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大家拾來的柴木應當堆放在區外或上風處。就餐區最好有一塊大家圍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塊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了。

5、建設衛生區:衛生區即是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專門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處即可。如果住宿天數在兩天以上,即應當挖建,臨時廁所應建在樹木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圍簾了。大家的大小便就應該在修建的衛生區里進行,而不應滿山解,而大煞風景。

6、建設娛樂區:娛樂區只要是場地平整即可,并清理場地里絆腳、碰頭的東西,有時在玩一些游戲時應在一個劃定的圈子里拉上保護繩,以免不注意發生意外事故。

六、灌木林穿越知識

(一)認識灌木林

灌木林使健行變得危險又艱辛。灌木林掩蓋了懸崖、漂石、峽谷,害人發生危險;而且灌木林也是繩索的陷阱。

灌木林生長于潮濕地帶、低緯度地區、以及樹木稀少的亞高山(subalpine)地帶。經常變換河道的河流不利大樹生長,卻很適合灌木林密生。侵蝕谷遇冬季雪崩吹襲,灌木全遭白雪掩蓋,但夏季一到,立即毫發無傷地探出頭來,吐出新芽。

攀登者喜歡老林或開闊的凌線甚于幼林。老林枝葉濃密遮蔽了陽光,抑制灌木林生長。但幼林中灌木林遍地可見。遭森林火災、風暴、或砍伐而摧毀的森林再度復生時會長出濃密的灌木林,長到七公尺(二十尺)高時最是難纏。

風吹倒的樹木、雪崩沖積扇(avalanchefans),和伐木留下的垃圾更難通過。這些亂七八糟的雜物能使行進速度緩如蝸瞳,最好換一條路線。茂密交纏的西洋杉攀附著懸崖和巖石區,形成另一個障礙。

如果非和灌木林搏斗不可,下列辦法可降低困難度。穿越灌木林須找最短的路徑。行走在長而直的倒木上。推開和拉開灌木枝,較低的枝條用腳踩,抬起或攀著高處的枝條以便通過。碰上陡峭的地形,利用強壯的枝條做為抓手的地方。

然而避開灌木林才是上策。以下是避開灌木林的決竅:

盡量利用山徑,走五里山徑比穿越一里的灌木林輕松。

考慮在積雪掩埋灌木林的時節出游。有些山谷五月時覆滿冰雪,很好走,但七月雪一融,非披荊斬棘無法通行。

避開雪崩路線(avalanche tracks)攀爬。長長的山谷最好走南向坡或西向坡,發生雪崩的頻率較低。攀爬谷壁時,應穿越兩條雪崩路線間的樹林。

目標鎖定密林,因為通常大樹下灌木較稀疏。

走在碎石或殘雪上,不要走旁邊的灌木林。

尋找獵徑。動物通常會找出最好的走的路。

選積線或支派(ridge spurs)來走,較干且無灌木,溪底和谷底往往滿是灌木。

如果溪旁一側長滿灌木,請偵察另一側是否較好走。

路線若與溪流平行,考慮直接走進河道。溪床或許在灌木樁中形成隧道,便于行走,但必須涉水。干溪床很理想,但在深峽谷中,溪流有可能遭倒木阻斷或是形成瀑布。

路線若與山谷平行,考慮直接爬上林線或積線,選擇高于灌木的路線。

如果山谷兩側有絕壁,往絕壁腳下走,絕壁下往往形成平坦開闊的走廊。

(二)叢林法則

你也許在電影里看到過不少在叢林中探險的人們驚心動魄的故事,你想到過如果你置身那樣的環境中,會是怎樣的一種經歷呢?

在開始一次叢林跋涉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隨時準備面臨嚴酷的挑戰和不可預見的兇險。那么,你需要什么樣的武裝呢?

首先,你要牢記幾條重要的安全要訣:

看見美洲豹,不要馬上跑開,要朝它走過去,一邊叫喊,一邊拍手。遇到危險的蛇,如蟒蛇、銀環蛇和槍頭蛇,一定要迅速逃開。避開多數的昆蟲——它們多數有著特殊的防衛系統,與它們和平共處遠比首先發難要聰明得多。如果蜘蛛和蝎子爬到了你身上,輕輕將它們拂去就可以了,拍打它們往往會招致叮咬。向土著人學習一些防身技巧,比如將大蒜抹在身上,可以將蟲子和蛇驅走。在叢林中生存下來,你不需要巧克力、蘇打水或者激光唱盤播放機這樣的累贅,你的土著向導會毫不客氣地要你把它們扔下。

向導們知道,要想生存,你只需要四個最基本要素——水、食品、棲身之所和火。

水:泉水、河水和湖水都可以作為水源。但是不要忘記水藤,在熱帶雨林中它們隨處可見,很多情況下河水、湖水都無法飲用,但是水藤總是充滿了甜美的漿液。只要用刀砍下一米左右長的一段,把里面流出的液體喝下。熱帶植物的大葉子可以用來收集雨水或露水,你還可以就地做一個特別的太陽蒸餾鍋來收集飲用水,飲用生水沒有把握時,可以把水燒開,或者在水中加入碘片,以殺死寄生蟲和其他細菌.不要攜帶凈水器之類東西,它們徒然增加你的負擔,在實際使用中,幾天以后濾芯就會被雜質堵塞或被水中的物質氧化失效。

食品:出發時,你可以帶上一些米、咖啡、茶和糖,但是叢林,特別是熱帶雨林中充滿了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許多都可以作為天然食品。比如土豆和芋頭。叢林中大量存在的無尾刺豚鼠,是一種不難得到的美食,它的肉味類似牛肉。凱門鱷(南美鱷魚)的滋味也不錯,可以熏或烤著吃,在肉上擠些叢林中的檸檬汁會更鮮美。另外,在溪流中垂釣,往往能夠收獲諸如刺尾太陽魚這樣的美味.綠色蔬菜在營養上的價值是無可比擬的,你可以從棕櫚的葉子下面摘取空心菜一樣的菜芯,它非常可口,可以生吃或者與禽類煮成一鍋噴香的“雞湯”。

棲身之所:與火在維持生命的三個要素中,棲身之所是最容易獲得的。用棕櫚樹的寬大葉子和樹木枝杈很快就能搭成一座防雨棲身的簡單“鼠尾形”防水掩蔽棚。如果你用更多的樹木枝杈做框架,用樹藤把它們捆扎在一起,還可以做成更精致的三角形棚子,當夜晚來臨或者大雨突降時,這樣的棚子足以使你安穩棲身了。

火:在叢林中生火取暖煮食燒水,是極為重要的。土著人常常攜帶火種,但對于來自現代城市的人來說,隨身攜帶一只高溫打火機,如鎂打火機或己烷打火機就足以應付了。最后,在你出發時,最好準備一雙高質量的靴子,一塊雨布和一頂軍用蚊帳。如果你還能帶上一把鋒利的彎刀,既可以作為防身武器,又可以作為砍樹取食的工具,你的叢林之旅就又多了一道保障了。

七、野外走路,你會嗎?

野外運動的入門應該從走路開始。人是無法脫離行走的,行走是人類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行走是最簡單的運動,不分場地。到野外走一趟,享受一下披荊斬棘的滋味,你會感到其樂無窮。

走路時間的長短、速度的快慢,都要視各人自身體能而定。長時間走路,最好是勻速行走。

上坡時,步子放小些,每一步都要穩。如果上坡太陡,可以走“之”字形。下坡時,也不要破壞原來行走的節奏,應扎扎實實地走。把鞋帶系得緊一些,特別是在踝部,以免頂傷腳尖。通過吊橋時,吊橋很容易搖蕩,最好一個一個地過。如有恐高者,眼睛向前方看,注意保持節奏。過獨木橋時,將腳步變為外“八”字,眼睛看前方一兩米處。通過速度的快慢要根據獨木橋的長短、寬窄而定,如獨木橋又窄又長,要小心慢行,注意保持平衡。渡河時,最好結伴而行,要先了解河水深淺。遇河水較深時,應選擇其他路線;河水比大腿淺,在夏天或春秋季可以涉水過河,但赤腳不安全。天冷時,要選擇河中干燥的石頭通過,注意石頭的穩固性和自身的平衡。

長途行軍需要適當地休息。一般行軍一小時左右,休息5~10分鐘。由于每個人的體能不同,休息要視個人情況而定。休息時不要呆著不動,應做些放松運動,喝點水,吃點小食品。

八、野外避難之策

(一)防臺風之準備

防臺風的先決條件是預先獲知臺風警報,在臺風來臨前就充分準備應對之策。人在臺風面前相當脆弱,建議如非得已,必須到周圍的人口聚集區停留,獲得幫助。臺風往往引發道路泥濘,山體滑坡,樹木折斷,洪水泛濫等災難性后果,不是個人能抗拒的。

防風、防雨、御寒均是防臺風保身的基本原則。速往小屋或洞穴避難,若無此種場所時即選擇沒有土崩或洪水襲擊危險的顧慮之處,如高地、巖石下或森林中均是較安全的避難場所。若必須繼續前進時,也要彎下身體且不可冒然淋雨,受潮的衣服會奪走體溫,造成體力失衡。遇強風時,盡量趴在地面往林木叢生處逃生,不可躲在枯樹下。

(二)躲避雷擊

雷電對在野外活動者是極為恐怖的自然災害之一。所以避開雷擊是必備的防身技術。若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平地的溫差20度以上時,就容易發生雷電。

雷電容易打在高的物體及金屬性質的物品上,所以在發生雷電時應盡量放低姿勢,逃進低洼或洞中。以樹木頂端成45度角的地面范圍,能夠依靠樹木避開直接的雷擊(絕對不允許靠在樹身上),所以可放心躲避。盡量將身上攜帶的金屬性物品或銅板擲于遠處。

為確保安全,身處山頂或頂端感到危險時,應立即移向低洼地。遠雷有可能突襲而來,或從周圍之云團直接打落。所以一有雷電的征兆,應不可再觀望逞強,趁早避難到安全場所。

在生活中我們能碰到許許多多的災害現象,而且很多災害都是不可避免的。很多的災害的發生會給我們帶來財產上巨大的損失,甚至是生命的代價。那么我們該怎樣盡量的避免各種災害,或者面對災害的時候,我們又該怎樣進行自我保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