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旅游攝影協會
.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面對一片雄偉壯麗的風光,興奮地拿起相機把它拍了下來,但把拍出來的照片拿給其它人看,反響卻十分平淡。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很可能就是因你的照片沒有“空間尺度感”,讓觀眾體會不到你所拍攝的景物有多大的規模。
以下圖為例,觀眾很難直觀地體會到群山的規模與氣勢;如果只聚焦右下角,觀眾可能甚至無法分清這是一座山丘,還是一塊形狀特異的小石子的特寫。
“小石子還是山丘,還是分得出來的吧!從光照條件還有一些其它細節可以辨認出來。”有人這么申辯。
或許這話有點道理,但你不能指望觀眾肯花時間下功夫慢慢細細地“品”你的照片,一個人瀏覽一張圖片的時間一般也就是兩三秒。一張照片如果第一眼不能吸引人,給人以“震撼”的感覺,基本上就沒戲了。
相反,有空間尺度感的作品,能讓人一瞬間就體會到景物的規模。如下圖,看到這圖的第一眼你就能體會到這座山的雄偉:
既然如此,到底如何為你的作品添加“空間尺度感”呢?試試這幾招:
1. 尋找作為標尺的環境元素
曾經有位學地質出身的朋友,他在出門拍照時,拍小景喜歡在取景框范圍內放塊硬幣,拍中景喜歡放個水壺(或者包包)。這就是她在地質考察時期養成的習慣——照片里要加個比例尺。
比例尺,便是“空間尺度感”在科學研究中的表現。在畫面中加入一個我們熟悉大小的物體進行對比,我們便可以直觀地對景物的尺寸大小有一個了解。
如下圖,比起空蕩蕩的海岸線和礁石,加入一個燈塔,瞬間就能讓人對整個畫面的規模產生直觀的了解——燈塔都顯得這么小,整個場景肯定很宏大。
即使是不考慮空間尺度的問題,在稍顯空曠的作品中加入一些區別于環境的元素,也相當于為整個畫面添加了“點睛之筆”,這種方法值得你嘗試。
2. 小物體,大能耐
你不一定需要找太大的環境元素充當標尺(如燈塔,房子),一些小東西其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只要你把它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我們來看個例子。這是一片空蕩蕩的海岸線,沒有什么空間尺度感:
但如果在前景處放置一個人們熟悉大小的物件(如下圖中的路標),空間尺度感瞬間就出來了:
遠處的樹木,近處的花花草草,也可以發揮出類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很常見,到處都是,更便于你尋找、利用。
3. 加個人
還在花心思尋找恰當的充當標尺的環境元素?其實最合適的空間標尺就在你身邊!沒錯,就是你——確切地說,是人。
人是關注度很高,同時人們也很熟悉大小的個體(哪怕是最高的和最矮的人,頂多也就差個一米),十分適合充當空間標尺。更重要的是,它們隨叫隨到,可控,可以出現在你畫面中任何位置——只要地形沒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充當空間標尺的人不能離鏡頭太近,否則會占據過大的畫面比例,關注度過高的話會“喧賓奪主”,讓你真正的主體——風光被奪去了風頭,整張照片就會變成“到此一游”了。
4. 存在的問題
聽起來好像創建一個空間標尺,讓作品具有空間尺度感并不難,但實操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你會遇上一些問題。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按照圖片作者的描述,“懸崖頂上的城堡為畫面提供了空間標尺,讓觀眾能直觀地體會到懸崖的高度”。WTF?城堡?哪兒呢?
哦,你說這玩意啊,這還是個城堡啊!
由于這個空間標尺過小,形狀也不特殊(不是人們印象中典型的“城堡”),對比度不足,幾乎沒有引起觀眾注意力(事實上如果不圈出來估計根本沒人看見),所以這是個失敗的空間標尺——有和沒有一樣。
你必須要讓你的空間標尺足夠顯眼,足以“第一時間讓人注意到”。你可以讓它的“個頭”大一些,也可以讓它的色彩鮮艷些,對比度高些,才能保證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人的個頭小,顏色與環境對比度不高,關注度低,沒有發揮出空間標尺的作用。
人的“個頭”雖小,但與環境對比度高,發揮出了空間標尺的作用。
下次拍“大風光”的時候,記得往里加個標尺,“以小見大”,效果會更棒哦。
聊城市旅游攝影協會
點擊圖片 查看簡介
會長簡介
http://m.apnigadi.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聊城市攝影師俱樂部
▼
按住圖片識別二維碼
聊城市旅游攝影協會
微信公眾平臺
聊城攝影沙龍
跟著「我們」? 去采風
http://m.apnigadi.com/mobile/article/detail/id-10730.html
地址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興華東路7號
電話
點擊電話 直接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