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肯尼亞山外文名Mount Kenya最高海拔5,199米所獲榮譽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主峰基里尼亞加峰底高1,600米周長153公里。
基本數據
肯尼亞山底高約1,600米。2,440米等高線上的周長約為153公里。峰頂地區主要為陡峻、角錐狀的尖峰,包括巴蒂安峰(Batian,高5199米)、涅里翁峰(Nelion,高5,188米)和萊納納峰(Point Lenana,高4,985米)。
這座休眠已久的死火山大半已遭侵蝕,最高的幾座山峰由堵住前火山口的結晶狀霞石正長巖組成。從中央高峰呈放射狀延伸的山脈為7條大山谷分隔。山坡上的溪流與沼澤源于幾條正在后退的小冰川,其中最大的是劉易斯(Lewis)和廷德爾(Tyndall)。所有溪流的特色是呈明顯的放射狀流向,但最終皆注入塔納河(Tana River)或埃瓦索恩吉羅河(Ewaso Ngiro River)。
地理環境
東非大裂谷最大的死火山,位于肯尼亞中部。最高峰海拔5,199米,是僅次于乞力馬扎羅山的非洲第二高峰。她穿越赤道線,平時煙霧繚繞,峰頂若隱若現,而在晴朗的日子里幾英里以外都可以看到屹立在遠處的雪峰。巨大冰河形成的山谷緊靠群山,一片瑰麗的景色。山頂終年積雪,并有15條冰川伸延到4300米處。海拔1500─3500米多密林。2000米以下多種植園,在火山巖發育的肥沃土壤上種植咖啡、劍麻、香蕉等。連同周圍地區辟為國家公園。以熱帶雪峰景色和眾多野生動物吸引大量旅游者。山腳和山腰設有旅館和宿營地。其南面的尼安達魯瓦山脈的茫茫林海間有野生動物園。
地區特色
基庫尤人稱這座山為Kirinyaga或Kere-Nyaga(意為「白色山脈」),自古以來一直尊這座山為他們全能之神恩蓋(Ngai)的家。克拉普特(Johann Ludwig Krapt)是第一個發現此山的歐洲人(1849),後來,匈牙利探險家泰萊基(Samuel Teleki)伯爵和英國地質學家格列哥里(John Walter Gregory)分別於1887和1893年攀登過肯亞山的一部分。英國地質學家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是第一位登上頂峰者(1899),同行的還有瑞士向導歐萊爾(Cesar Ollier)和布洛契爾(Joseph Brocherel)。納紐基(Nanyuki)鎮坐落於肯亞山的西北山麓,位於奈洛比(Nairobi)北方約190公里(120哩)處,有鐵路與之相通;納紐基和位於西部的納羅莫魯(Naro Moru)都是登山的主要基地。
自然資源
肯尼亞山由間歇性火山噴發形成。整個山脈被輻射狀伸展開去的溝谷深深切開。溝谷大都是冰川侵蝕造成,山腳約96公里寬。有大約20個冰斗湖,大小不一,帶有各種冰漬特征。分布在海拔3750米到4800米之間。最高峰5199米。
溫度
肯尼亞山有兩個濕潤季節。3月-6月的濕潤期較長。12月-2月為短暫的干燥季節。降雨量范圍從北方到東南斜坡,由900毫米一直增大到2300毫米。海拔2800米到3800米處常年存在一條降雨云帶。大約4500米以上的大部分降水為降雪。雨季峰頂經常白雪覆蓋,在冰川上
形成一米以上的積雪層。年平均氣溫變化范圍2℃,3-4月最低,7-8月最高。白天氣溫溫差很大,1-2月份約為20℃,7-8月為12℃。空氣流動劇烈,整個夜晚直到清晨,風不停地從山上吹下來。從早上到下午空氣反方向上升。早上峰頂狂風大作,太陽升起后風速逐漸減小。
植物
植被種類隨海拔和降雨量變化。高山和次高山花卉豐富。降雨量875-1400毫米之間,較干旱地區和海拔較低處,非洲圓柏和羅漢松生長占優勢。西南和東北較濕潤地區(年降雨超過2200毫米)內,柱子紅樹占優勢。概括而言,大多數低海拔地區不在保護區內,用來種植麥子。東南斜坡海拔較高地區(2500-3000米,年降雨超過2000毫米)的優勢樹種是青籬竹。中海拔地區(2600米-2800米)為竹子和羅漢松混生區。
海拔稍高(2600-2800米)或稍低(2500-2600米)處為羅漢松。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向山的西面和北面伸展開去,竹子逐漸稀少并失去優勢。海拔2000-3500米,年降水2400毫米的地區,哈根屬喬木占優勢。海拔3000米以上,主要因為氣溫低,樹高降低。羅漢松讓位于金絲桃屬樹木。由于下層樹木更加發達,因而樹冠更加張開。青草茂盛的林間空地在山脊上很常見。較低的高山地區或沼澤(3400-3800米)特點是降水多,腐殖質土層厚,地形變化小,植物種類稍欠豐富。從生禾本植物、羊茅及苔草類占優勢。丘陵草叢之中生長著斗篷草,老鸛草。較高高山區(3800-4500米)地形變化較大,花卉種類更多,有巨大的蓮葉植物,半邊蓮,千里光,飛廉屬植物。土壤排水良好的地方,溪流旁邊和河岸處,生長著各類禾本植物。盡管5000米以上的地區還可以發現維管植物,但從大約4500高度起,連綿的植被消失了。
動物
公園及其四周有多種大型動物,包括大象、水牛、黑犀牛和獵豹等。一些瀕危稀有物種,如桑尼鹿(sunni buck)和白化斑馬(albino zebra)也分布于此。
人類活動
人類對公園影響不大,但在海拔較低的森林地帶影響較大。在干燥低矮林地,生活用火和雷電有一定威脅。火災后樹木只能緩慢自然恢復。森林受到的威脅與鄰近地區相同,包括非法伐木、割柴、盜伐、燒炭、破壞性采蜜、定居和農業活動對森林的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