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石峪金剛經刻位于斗母宮東北經石峪,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 經文刻于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采用后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經刻只刻到15分目“特經功德 兮”,計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徑50厘米。經刻歷千余年風 雨剝蝕、山洪沖擊、游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僅存經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認讀的殘字和雙勾字)。
線路分類: [名山奇峰]
景點地點: 國內 山東省 泰安市
本站推薦:
經石峪
經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有岔路盤道相通,過漱玉橋、高山流水亭、神聆橋即至。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俗稱曬經石,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石”。
經石峪金剛經刻位于斗母宮東北經石峪,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 經文刻于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采用后秦鳩摩羅什譯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經刻只刻到15分目“特經功德 兮”,計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徑50厘米。經刻歷千余年風 雨剝蝕、山洪沖擊、游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僅存經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認讀的殘字和雙勾字)。
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貞認為,“傳王右軍書,非也,然筆力古勁,非唐人不能作”。明孫克宏《古今石刻碑貼目》則稱:“今考其筆法,與鄒縣北齊韋子琛刻經同出一手,其亦為韋氏無疑。”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記載:“北齊武平時,梁父令王子椿好內典,嘗于徂徠刻石經二,并勒諸佛名,字跡瑰異,>與其如出一手。是經當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書法》第二期載王恩禮、賴非撰 《鐵山(石頌)的初步考察與研究》認為,此刻與鄒城鐵山摩崖經刻如出一人之手,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字徑、書體、風格極為一致,由此斷定為東嶺僧安道壹所書。以上諸說皆無定論,察其筆勢風格疑為北齊人書。據史書記載: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后迅速得以蔓延,歷經東漢和西晉300多年的發展,至東晉時傳入泰山。南北朝時,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門禍國,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滅佛;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武帝仍然下令毀滅齊國境內的佛教。這就是被佛家所說的“四大法難”之一,因此經石峪的經刻被迫中斷。在這里我們還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幾個描紅雙勾字,只勾勒出了主體輪廓。因此,整個刻石沒有落款,給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