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the Museum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亦簡稱作GuangxiMuseum),是中國省(區)級地志性博物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七一廣場東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寧創立的廣西省立博物館。當時已初具規模,有固定的館舍,文物藏品達2萬多件,還有大量的石刻拓片和各種新舊圖書資料,并舉辦過各種展覽。
線路分類: [博物館]
景點地點: 國內 廣西自治區 南寧市
本站推薦: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the Museum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亦簡稱作Guangxi Museum),是中國省(區)級地志性博物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七一廣場東側。
館舍介紹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the Museum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亦簡稱作GuangxiMuseum),是中國省(區)級地志性博物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七一廣場東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寧創立的廣西省立博物館。當時已初具規模,有固定的館舍,文物藏品達2萬多件,還有大量的石刻拓片和各種新舊圖書資料,并舉辦過各種展覽。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廣西省立博物館幾度搬遷,處于風雨飄搖、舉步維艱之中,文物損失嚴重,館名也多次更改。直到新中國成立,廣西的文博事業才得到復蘇。經過多年籌備,1956年5月1日,廣西省博物館大樓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廣西省博物館遂改為現名。
該館主體建筑陳列大樓,是一座具有壯族干欄式建筑特點的長方體大型建筑,集陳列展覽和業務辦公于一體,一至三樓用于陳列展覽,四樓用于辦公。陳列大樓后面,是一塊24000平方米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物苑。整個博物館用地總面積為32757.8平方米。
歷史沿革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寧創立的廣西省立博物館。當時已初具規模,有固定的館舍,文物藏品達2萬多件,還有大量的石刻拓片和各種新舊圖書資料,并舉辦過各種展覽。抗日戰爭爆發以后,廣西省立博物館幾度搬遷,處于風雨飄搖、舉步維艱之中,文物損失嚴重,館名也多次更改。直到新中國成立,廣西的文博事業才得到復蘇。經過多年籌備,1956年5月1日,廣西省博物館大樓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廣西省博物館遂改為現名。
館藏文物
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藏文物達500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152件,二級文物1791件。廣西是古代銅鼓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銅鼓遺存豐富,種類齊全,因此,該館得以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銅鼓藏品達360多面。其中,一面北流型銅鼓面徑達165厘米,重299公斤,被譽為“銅鼓之王”。此外還有80萬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時代神秘的大石鏟,商代的獸面紋銅卣,漢代寫有370多字的《從器志》木牘,繪有神話故事的漆繪銅盆和漆繪銅筒,高115.5厘米的大銅馬,形神兼備的銅牛,能消煙塵的銅鳳燈以及富有特色的羊角鈕銅鐘、越式銅鼎、干欄式銅倉等大量出土文物藏品;館藏民族文物更是豐富多彩,爭奇斗艷;革命文物、古舊字畫以及各種傳世文物等,也不乏珍品。該館還收藏有大量的圖書資料,其中線裝古籍達3萬多冊,彌足珍貴。
基本陳列
《古代銅鼓陳列》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廣西以所發現的銅鼓種類齊全、數量逾千而居全球之冠。陳列共展出銅鼓60面,涵蓋各個年代、各種類型的銅鼓。
《廣西民族民俗展覽》 薈萃了廣西壯、瑤、苗、侗、水、仫佬、毛南、京、回、仡佬、彝等11個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大型民族建筑室外陳列(即民族文物苑)是《廣西民族民俗展覽》在室外的延伸,是博物館的“動態展示”部分。苑內風景秀麗,分布著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的民居建筑。游客在苑內可以品嘗到民族風味美食,欣賞到傳統手工藝表演和民族歌舞表演。
珍貴藏品
人面紋羊角紐銅鐘 西漢。1976年出土。通高19厘米、橫徑4厘米、縱徑8.1厘米、底寬14厘米。鐘呈半截橄欖形,上小下大,頂有羊角形紐,上端開長方形孔。正面鑄人面紋,眼、鼻、口隱約可見。
翔鷺紋銅鼓 西漢。1976年出土。高36.8厘米、面徑56.4厘米、足徑67.4厘米。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主暈為銜魚翔鷺紋,其余飾櫛紋、勾連雷紋和鋸齒紋。鼓身九暈圈,飾鋸齒紋、圓圈紋、羽人劃船紋和羽人舞蹈紋。足部一側臥刻篆文“百廿斤”。
羽紋銅鳳燈 西漢。1971年出土。通高33厘米、長42厘米、寬15厘米。燈作鳳鳥形,顧首回望,以足、尾支撐燈身。通體細刻羽毛。背部有一圓孔,置長柄燈盞。口銜喇叭形燈罩。頸部由兩段套管銜接,可自由轉動和拆卸。燈罩與頸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貯水。蠟燭燃燒時,煙灰經燈罩先入頸管,再入腹腔,最后溶于水中。
懸山頂干欄式銅倉 西漢。1971年出土。通高37.3厘米、長79.3厘米、寬42.7厘米。干欄式建筑平面呈長方形,下為八根柱子。懸山頂,中間有瓦脊,瓦脊前后各鑄有對稱的十二行瓦壟,均作瓦板狀。房屋前面正中設有雙扇門,均有門環,可以閉合啟動,并設有門檻。門前有走廊,圍桿為二橫一豎式。屋外四壁均有“十”字陰紋裝飾。
學術專著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科學研究方面,有豐碩的成果。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有:《銅鼓史話》、《銅鼓藝術研究》、《廣西銅鼓圖錄》、《古代銅鼓通論》、《廣西出土文物》、《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廣西左江巖畫》、《百色舊石器》、《廣西銅鏡》、《廣西博物館七十年》、《廣西博物館土陶瓷精粹》、《河池銅鼓》、《甌駱遺粹——廣西百越文化文物陳列》、《廣西博物館館藏書畫精品選集》、《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思考》、《博物館與旅游》、《廣西博物館文集》(1-7輯)等。此外,發表的學術論文、考察報告等也很豐富,內容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等。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秘書處設在本館,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因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銅鼓研究方面尤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曾多次組織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古代銅鼓和青銅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促進了該學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
特色活動
文物苑豐富多彩的民族表演 文物苑內有民族歌舞演出、山歌對唱。游客可以與演出者一起舞蹈、對歌,可以選購民族工藝品,可以參與做豆腐、釀酒等民族手工作坊演示,品嘗各式各樣的民族風味小吃。
基本信息
地 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民族大道34號
交通線路:乘11、23、30、33、63、205、211路公交車至文物苑站;或乘6、34、79、213路公交車到民族古城路口站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
閉 館 日:星期一
郵 編:530022
館長簡介
吳偉峰先生1983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現任廣西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目前主持廣西博物館全面工作,曾經主要負責廣西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和實施,負責廣西民族博物館陳列大綱編寫和民族文物征集。主持建設了廣西南丹白褲瑤族、廣西靖西壯族、三江侗族等3個生態博物館。在學術方面主要從事民族史、博物館學、民族工藝方面的研究。吳偉峰把博物館事業喻為朝陽產業,他說,博物館不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對于傳承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品介紹
青銅器展品
青銅器展品中,蛇斗蛙紋尊、撇足鼎、靴形鉞、柱形器富于濃郁的地方色彩。陳列于顯著位置的一面銅鼓,揭開了廣西銅鼓文化的序幕。桂北地區出土的一批鐵器,證實戰國時期廣西已進入鐵器時代初級階段。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秦代文物以文獻、照片和模型,表現了靈渠這一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的歷史和它的重大科學價值;漢代文物以漢墓出土的銅、鐵、陶、漆、木、玉、滑石等器物為主,說明了這個時期漢越文化從并存發展到交流融合的過程。
廣西合浦出土的漢代銅鳳燈。頸部可以轉動或拆開,用以調節燈光和沖洗體內煙塵,體內可容納蠟炬煙塵,防止污染。展出的地方文物珍品有刻銘銅鼓、漆畫銅盆、竹節銅筒、青銅馬、銅鳳燈、干欄銅倉、漆耳杯、竹笛、木牘、青瓷碗、玻璃杯等;“黃龍元年”(229) 銅鏡,在國內三國銅鏡中僅見于此;梧州晉墓出土的“永嘉世天下災,但江南皆康平”的銘文磚,反映了西晉末年中原內地戰亂、廣西相對安定和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的歷史事實。
古代銅鼓陳列
“古代銅鼓陳列”展出了春秋至清代八大類型銅鼓的代表作品,以及相關文獻、圖片和模型,系統地介紹了銅鼓的產生、分布、類型、作用和現代使用銅鼓的民族、銅鼓的紋飾圖案等方面的知識。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廣西北流縣出土的一面云雷紋銅鼓,面徑165 厘米,重達300 公斤,為迄今發現的最大銅鼓。
廣西民族民俗展覽
“廣西民族民俗展覽”反映居住本區的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 個少數民族的“服飾”、“織錦”、“蠟染”、“刺繡”等內容,同時再現了壯族“三月三”、瑤族“盤王節”、苗族“跳坡節”、侗族“過年節”、彝族“跳弓節”、仫佬族“走坡節”、京族“唱哈節”等豐富多趣的民俗風情。
翔鷺紋銅鼓
翔鷺紋銅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面銅鼓距今約2200年,鼓身所刻圖案紋式內容豐富、活潑生動,鼓底足部一側臥刻篆文“百廿斤”,彌足珍貴,整器品相完好、鑄造精良,在國內實屬罕見,堪稱國寶級文物。除此之外,還有如乘騎飾變形羽人紋銅鼓、人面紋羊角紐銅鐘、刻花干欄式釉陶屋等一級品,這些文物從多角度反映了甌駱地區文明的發展軌跡和當地的民俗風情,是人們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
本次展覽共含文物精品141件,其中一級品文物數量約占1/3。展品大多遴選自廣西境內東周至三國時期的典型墓葬,主要文物有:西甌、駱越的傳統重器——銅鼓;最能體現甌駱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羊角鈕銅鐘、銅筒、越式鼎、靴形鉞、雙肩鏟形鉞、短劍等青銅器;極賦地域特色的鉞、劍、矛、鏃、斧、鑿等兵器和生產工具;漢以來的井、灶、倉、樓等成套模型明器;以及與外界交流的瑪瑙、琥珀、琉璃器等舶來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作為權力標志和象征的銅鼓,它不同于中原的鼎,是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身的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綜合藝術品。毆駱之地銅鼓鑄造的精湛技藝及其從春秋戰國傳承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歷程,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表明了毆駱文化的根深蒂固和枝繁葉茂。
民族文物苑
廣西民族文物苑是室外陳列,是博物館大樓的延伸和擴展。苑內建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風雨橋、鼓樓、寨門、戲臺、民族手工作坊等,其間配以石林、水池和廣西本土花木。民居內輔以農具、農家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藝品原狀陳列。廣西博物館在這些具有廣西特色的建筑和幽靜怡人的自然風景的基礎上,依托這些資源向游客展示了很多有關廣西民俗文化的動態展演。比如靖西舊州傳統手工繡球工藝、傳統壯錦編織工藝、苗族蠟染工藝等民間傳統工藝展示,還有黑衣壯多聲部民歌、侗族大歌、山歌對唱、白褲瑤打銅鼓等民族歌舞表演。除了這些,游客觀眾還可以參與到壯族舞獅、壯族板鞋舞、侗族多耶舞、侗族打油茶、侗族攔路歌、竹竿舞等互動演出的節目。
今年博物館還準備在文物苑內增設一些項目,比如劃船唱山歌,游客還可以欣賞到具有民族特色的釀酒、做豆腐、做豆漿的過程。游客若有興致還可以到文物苑內的阿謀美食館內品嘗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喝一碗侗族油茶,切身體會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正可謂: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民族村寨,可望可及;民族文化,有聲有色。吳館長還將文物苑的特點濃縮成6個字,那就是“精美、精致、精華”。
評價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室內陳列的延伸和擴展,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苑內有銅鼓巨雕、鎮邊大炮,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建有壯族“干欄”、瑤家竹樓、苗家吊腳樓、侗族鼓樓、侗鄉風雨橋、毛南族民居等,還建有榨油、碾米、造紙等民間手工作坊,均極富有民族鄉土氣息。此外,苑內竹樓上設有民族餐廳,為游客提供風味獨特的 多種民族小吃和菜肴。
踏進民族文物苑,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壯鄉瑤村苗寨,可望可及, 可游可居; 民族歷史文化,有聲有色,有香有味。
民族文物苑能讓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集中的了解廣西的民族風情,領略到無限的民族風光和情趣,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