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于1991年7月1日,現有鯨類、魚類、貝類、海藻類、蝦蟹類、棘皮動物、腔腸動物以及其它水生動物等9間陳列室,共陳列水生生物標本近3000千種。這些標本按分類系統陳列,整齊美觀,既有科學性和學術性, 以富知識性和趣味性,具有 較高的教學、科研和觀賞價值,也是進行科普教育的軒地。
線路分類: [博物館]
景點地點: 國內 廣東省 湛江市
本站推薦:
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
博物館建于1991年7月1日,現有鯨類、魚類、貝類、海藻類、蝦蟹類、棘皮動物、腔腸動物以及其它水生動物等9間陳列室,共陳列水生生物標本近3000千種。這些標本按分類系統陳列,整齊美觀,既有科學性和學術性, 以富知識性和趣味性,具有 較高的教學、科研和觀賞價值,也是進行科普教育的軒地。
博物館概述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
Aquatic Organisms Museum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概述
類型 自然科學類自然性質博物館
隸屬關系 隸屬于廣東海洋大學
正式開放時間 1991年7月
所在位置 位于廣東省湛江市湖光巖東,廣東海洋大學主校區西側
面積 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多平方米
布局 新建的館舍為五層結構的獨立樓房,造型壯觀、寬敞亮麗。設有主樓展示廳、水族廳和露天水池等。
主樓的二層展示廳設有鯨類陳列室、魚類陳列室、多媒體室和“朱元鼎教授紀念廳”。三層展示廳設有貝類陳列室、蝦蟹類陳列室和“張璽教授紀念廳”。四層展示廳設有海藻陳列室、紅樹陳列室、龜鱉類和兩棲類陳列室以及腔腸、環節、棘皮動物陳列室,并有“曾呈奎院士紀念廳”及海洋生物圖文室。主樓的頂層和底層,分別用作分類實驗室和標本制作室、儲藏室。在各層的主廳,布置以大型、美觀、珍稀的品種為主;側邊的陳列室,標本則按各門類的分類系統順序而陳列。盡量使陳品做到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
建筑特點
博物館建筑整體緊密體現以“海洋”為主題的思路,利用必要的雕塑創立標志性建筑。建筑細部的處理和在內庭院中開辟一片水石,處處透露出魚海洋為主題的濃重氣氛。平面布局緊湊、集中,功能分區明確,參觀流線通暢。房間布置合理,功能齊全,如考慮了為水族館服務的水處理房間以及殘疾人使用的無障礙通道等。對于建筑空間的處理很成功,在參觀人流線及室內外空間穿插流動,高潮迭起,變化豐富引人入勝。
歷史沿革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是文物標本收藏、研究、展覽的機構,以其展示的直觀性、形象性而肩負著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職能,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薈萃之地。高校擁有博物館就擁有了一筆重要的財富,廣東海洋大學作為海洋類高等學府,如何反映水產生物的特色,讓師生們能多接觸千姿百態的水族呢?建立水生生物博物館,就能“融萬里海疆于一室,聚千種水族于一館”,既包攬有海洋生物,亦容納了淡水生物,在教學、科研和科普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這樣,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誕生了。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于199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原湛江水產學院黨委書記陸錦倫為開館揭幕題詞:“努力辦好水生生物博物館是發展水產事業的重大貢獻”。1991年9月13日,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湛江人民廣播電臺播發了本館正式開館的消息。
1997年7月,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為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兼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我國海洋湖沼學家、貝類學奠基人張璽教授建立了“張璽教授紀念廳”。
1998年6月,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海洋大學學校名譽教授、我國海藻學奠基人曾呈奎院士建立了“曾呈奎院士業績廳”(2005年9月更改為紀念廳)。
1999年12月,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為原上海水產學院院長、水產教育家、我國魚類分類學主要奠基人朱元鼎教授建立了“朱元鼎教授紀念廳”。
2001年6至8月,在上級領導的重視下,決定建設新的博物館大樓。
2004年11月,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嶄新館舍終于建成,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亦從霞山校區搬遷到湖光巖主校區。
2005年11月,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水族廳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
歷任館長
蔡耀國(1991.7-2004.6任館長);楊文(2004.7-今任館長)。
業務活動
基本陳列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現設有:鯨類、魚類、貝類、蝦蟹類、棘皮動物、腔腸動物、海藻類、紅樹類以及其它水生生物等12間陳列室,共陳列水生生物標本將近3000種。這些標本來自世界各地,按分類系統陳列,整齊美觀,千姿百態,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既有科學性和學術性,又富知識性和趣味性,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和觀賞價值,也是進行科學普及教育的形象教材。此外,還設有觀賞魚類飼養池以及 “張璽教授紀念廳”、“曾呈奎院士業績廳”和“朱元鼎教授紀念廳”。
《魚類標本》: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擁有的900多種魚類標本,系采自全國沿海和內陸水域,其中包括鮮明艷麗的珊瑚礁魚類,如蝴蝶魚、鯡鯉、裸胸鱔、天竺鯛、笛鯛等。有能發電的深海底棲魚類電鰩。燕鰩會躍出水面,伸展胸鰭在空中滑翔,彈涂魚善于跳躍。年產量居海水魚類之冠的帶魚,它白天下降到深層,夜間上升近表層。鮣魚在頭背部有吸盤,能吸于大型鯊魚、海獸或船底,遨游世界各海洋。海龍體型細長如龍,海馬吻長似馬。鰈與鰨的兩只眼長在頭的右側,鲆與舌鰨一對眼睛卻生在左側。更有披甲的箱鲀和帶刺的刺鲀,雄赳赳的像個勇士。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有國家1級保護的魚類,如中華鱘、達氏鱘等。淡水產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鳊魚、鯪魚是我國傳統的飼養魚類。鱸魚、石斑魚、鯛類是近年來發展養殖的海水魚。
《蝦蟹類標本》:蝦和蟹同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少數棲息在淡水和陸地,它們是重要的漁業養殖和捕撈對象。在陳列室400余種蝦蟹中,有對蝦、新對蝦、鷹爪蝦、仿對蝦、毛蝦、長臂蝦、青蝦、米蝦、扇蝦、扁蝦、螯蝦、喇蛄、螻蛄、梭子蟹、青蟹、鱘、蜘蛛蟹、饅頭蟹、關公蟹、黎明蟹以及與蝦蟹近似的甲殼類如蝦蛄等。引人注目的錦繡龍蝦,體長達60厘米,重達4公斤多,堪稱蝦蟹類的“巨人”。而小型的鼓蝦,體長還不到10毫米。蝦蟹類有共棲現象,如水母蝦成群隱藏在水母傘下口腕之間,豆蟹經常與水母、海葵、海綿牡蠣等共棲。在蝦蟹的身上都有新鮮的色彩,這是由于它們甲殼下面的真皮層中,散布著紅、黃、藍、綠、棕、白、黑等各種色素細胞的緣故,不同的色素顆粒在色素細胞中擴散與集中,就能使它們身體呈現不同的色彩
《貝類標本》:在貝類陳列室,陳列了近千種形態奇特、色彩艷麗的寶貝、芋螺、玉螺、榧螺、鳳螺、豎琴螺、骨螺、扇貝、日月貝、珍珠貝、海菊蛤、銼蛤、鸚鵡螺和船蛸等。有采自西沙、南沙群島的大硨磲,硨豪、唐冠螺、水字螺、蜘蛛螺,有黃、渤海產的紫石房蛤、沙海螂、大沽海筍、皺紋盤鮑和香螺,有云南滇池的螺螄,洞庭湖的蚌類,這些貝類都惹人喜愛,使參觀者流連忘返。許多貝類是人們所喜歡的食品,如田螺、泥蚶、貽貝、牡蠣、蛤仔、墨魚、魷魚等,在海味中,鮑魚、江珧、西施舌等都是名貴的珍品。不少貝類可做醫藥材料,例如鮑殼在中藥里稱石決明,烏賊的內殼稱海螵蛸,用珍珠貝殼制成的珍珠粉,從蛤、牡蠣、烏賊中可提取抗病毒和抑制腫瘤的藥物。有許多貝類可做農肥和飼料,或用來燒殼灰供建筑上用。但是也有少數貝類對人類有害,如淡水的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海洋中的船蛆,海筍能穿鑿木船、木樁,對航海交通危害很大。
《海藻類標本》:藻類為低等植物,因為它進行孢子繁殖,一般稱它孢子植物,在海洋底棲的大型海類又通稱底棲海藻, 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多姿多彩的海藻中,有像扇子的團扇藻,有似牡丹花的蠣菜,有形似喇叭的喇叭藻,有分枝成金字塔形的羽毛藻等,不勝枚舉。海藻有鮮艷美麗的色彩,如呈紫紅色的蜈蚣藻、紅毛藻、紫菜、粉枝藻、海蘿。有褐色的馬尾藻、海帶、網地藻鐵釘藻。有翠綠的礁膜,石莼、滸苔。海藻可凈化水質,充作海洋動物的食料。有些海藻如紫菜、海帶、裙帶菜、麒麟菜、滸苔等。也是人們喜愛的食品。海帶含有豐富的碘,可防治甲狀腺腫大,鷓鴣菜為驅除蛔蟲的良藥,馬尾藻可用于消癭散腫、利尿。某些紅藻及褐藻所提煉的多醣類,如瓊脂、卡拉膠、褐藻膠等,可作食品、醫藥、化妝品、紡織、油漆、釀酒等工業原料。
專題陳列
2005年廣東海洋大學70周年校慶之際,林炳麟水族廳在該校博物館成立并對外正式開放。當你走進水族廳的時候,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五顏六色的活珊瑚、嬉戲游樂的海葵小丑、優雅飄逸的淡水神仙、憨態可掬的血鸚鵡、華麗優雅的錦鯉、古老的海象、雀鱔以及觀賞魚中的極品龍魚等等專題陳列。
為了更好地利用博物館進行輔助教學和宣傳科普知識,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建有多媒體室和專題海洋生物圖文展室。多媒體室擁有現代化的電腦、音響和投影設備,可以進行博物館生物種類信息查詢以及進行海洋生物視頻播放。圖文展室定期承辦海洋生物專題展,如“海洋有毒生物及其應用”、“海洋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等等。
《海洋有毒生物及其應用專題展》:“海洋有毒生物及其應用”專題利用圖文的形式,生動有趣又不失科學根據地、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常見的有毒海洋動物及其毒素的應用。據了解,全世界每年約有兩萬人由于食用了有毒魚類和貝類而死亡,被水母蟄傷、毒魚刺傷和被海蛇咬傷咬死的人也不計其數,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讓大眾了解一些在餐桌上能吃到、在海濱游玩時能看到或游泳時能接觸到的各種有毒海洋生物,避免因誤食誤摸這些有毒動物而受傷或致命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這些有毒生物會危害人類的健康,但善加利用也會造福于人類,它們所含的毒素與藥物是“孿生兄弟”,過量為“毒”,適量為“藥”,這些高活性的化學物質對探索生命運動過程和發展新藥均有重要價值。展覽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收到各界人士好評。
藏品管理
[藏品來源]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擴建過程中,除了學校各任課教師不畏艱辛,冒嚴寒、頂酷暑,輾轉南北,同時結合學生的實習,采集到一批全國沿海和內陸水域的水生物標本外,本館還通過各種課題調研努力爭取外界支援,得到國外友人、兄弟單位、社會人士、校友和全校師生的大力支持。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西藏地質研究所、上海水產大學、大連自然博物館、臺灣省立自然博物館、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水產研究所、武夷山自然博物館、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等單位,提供了鯨類、兩棲類、魚類、貝類、海藻類的標本和有關文獻資料。日本友人須山三千三、加拿大籍教師凱瑟.巴巴拉女士;吳寶鈴、樓子康、和振武、伍漢霖、賴景陽、鄒仁林、陳清潮、聶宗慶、王素平、陳木、黃宗國、邱衍衡、駱其君、劉德經、劉思儉、李偉新、劉新田諸位教授;北海市、瓊海市全體校友和校友鐘葵、陳孝源、何美昌、林詩德、梁曉敏、王康英、符澤雄、林繼輝、黎祖福、陸建偉、李德權、朱龍、王洪鑄、黃卓華、曾偉兵等同志,贈送了世界各地的水生生物標本,或為本館建設贊助資金。
[藏品類別與統計]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本館的規模由小到大,陳品從簡至繁,截止2007年底,館藏文物總數量已有近3000種。其中魚類標本約1000種;貝類標本約1000種;蝦蟹標本約400種;藻類標本約400種;其他水生生物約200種。
重要藏品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之一,擁有眾多的精品生物標本。簡要列舉如下:
中華鱘:中華鱘,又稱鰉魚,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中華鱘屬于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后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是貨真價實的“活化石”。
鸚鵡螺:鸚鵡螺是現存最古老、最低等的頭足類動物,有 “活化石”的美譽,是研究動物進化和古生態學、古氣候學的重要材料。我國將鸚鵡螺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鸚鵡螺的臍孔或開或閉。殼內從殼中心到殼口,由一道道的弧形隔膜分隔成很多個殼室,其數目隨鸚鵡螺的生長而增加。最后的一個殼室體積最大,它的軀體居于其中,所以叫做“住室”,其他空著的殼室共有30多個,體積較小,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每個隔膜中央有小孔,由串管將各殼室聯系在一起。氣室中空氣的調節,能使它在海中漂浮,其作用同烏賊的“海螵蛸”極為相似。最新的研究則認為鸚鵡螺是通過串管的局部滲透作用,緩慢地排出殼室中的液體,使身體的重量減輕而上浮,隨后,周圍的壓力又將海水壓回殼室,使身體的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個小型的潛水艇。鸚鵡螺的分布范圍較窄,僅生活在熱帶海洋中,主要分布于東起薩摩亞群島,西至加里曼丹島,北從菲律賓群島的仁牙因灣,南達澳大利亞的悉尼之間的西南太平洋之中。鸚鵡螺是一種底棲性的動物,從水深5米到400米都有棲息,處于大陸架外緣區和大陸坡上區,以400米左右水深處數量最多,所以也被稱為“亞深海動物”。
大鯢: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很像幼兒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最近科學家研究:大鯢小時候用的是鰓呼吸,長大后用肺呼吸。大鯢棲息于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大鯢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布滿粘液。身體腹面顏色淺淡。原產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區。
鱟:亦稱馬蹄蟹,共4種,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見于亞洲和北美東海岸。雖又稱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蝎、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系。 鱟(horseshoe crab)是一類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藏品保護]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特別注重藏品的保護工作,在延緩自然老化、防止損傷、物理生物因素的破壞等方面進行不懈努力。因為當前生物標本都是通過福爾馬林固定浸泡保存,所以在標本瓶密封、標本退色等方面本館專家想盡了辦法。每年本館都要更新一次固定液,還要不定期去采集新鮮標本進行退色標本更換,盡量以海洋生物原始面貌展示給世人。不僅如此,為了便于標本管理,還對所有標本進行統計編號,并收集了每種生物標本的生物學資料,編制了博物館館藏數據庫查詢系統。另外,整個博物館標本展示模式都是采用玻璃裝置,所以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為此,該館制定了詳細的參觀守則。水族廳擁有龍魚、海象、珊瑚等目前國內外最為名貴的觀賞動植物,本館還引進了水產動物生物學及繁養殖工程碩士進行專業化管理。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使博物館館藏能夠更好地保存下來并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社會價值。
宣傳教育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自對外開放以來,中國科學院、湛江日報、企業市場報、中國水產、香港文匯報、高校農業教育信息、臺灣養魚世界、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通訊錄等報刊和本校校刊,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陸續對水生生物博物館作了報道;湛江、廣東和中央電視臺,也先后播放了本館的消息,引起社會的關注,迎來國內外大批參觀者和賓客。早在1994年1月,《企業市場報》對本館就作了這樣的報道:“到湛江,如果不去看一看湛江水產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就像沒去東海島的飛龍灘、湖光巖風景區一樣,沒有看到湛江最有特色的東西。如果說,飛龍灘和湖光巖展現給人們的是美麗的大海和湖光山色,那么,水生生物博物館展現給人們的則是大自然的奉獻,大自然奇妙無窮的創造物”,贊揚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令人流連忘返的神奇世界。
2002年11月水生生物博物館被湛江市定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7月10日,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旅游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聯合命名為 “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成為廣東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之一。
為了普及海洋與水產科學知識,適應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出版了科普叢書《神奇的海貝》,發表了《由雌變雄的黃鱔》、《漫談赤潮》等科普短文多篇,建立了科普性的海洋生物圖文室。
配合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都會免費對社會進行開放,并且還邀請湛江市博物館、湖光巖瑪爾湖國家地質公園等一起進行博物館日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另外,每年博物館日,博物館都會自出經費派車邀請市聾啞學校的學生免費前來參觀學習,積極為社會做貢獻。
2006年10月,博物館又建立了多媒體室、博物館標本數據庫查詢系統,并搜集和拍攝了大量海洋生物知識短片,對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具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學校水產相關專業師生教學實習的重要基地。
科學研究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擁有一支科學態度嚴謹、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現在全館職工共5人。由生物化學副教授、水生生物學博士、魚類生物學與繁養殖工程碩士、海水養殖及水產養殖學士學位各1人組成的科技人員隊伍,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平均年齡為34歲。另外,廣東海洋大學有眾多的水生生物方面的專家、教授都會不定期來本館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不僅履行標本收藏和展示的職能,而且肩負科學研究的職責。由于館藏標本豐富,且要不斷更新充實,經常都要接觸水域,這也為開展科研創造了有利條件。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結合教學與生產上的需求,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十幾年來,水生生物博物館出版的專業著作有《貝類學概論(修訂本)》、《Catalogue of the Living Marine Bivalve Molluscs of China》和《廣東的海貝》1-6冊等共9本;在海內外發表的學術論文共30余篇。
合作交流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非常重視國際、國內間的合作交流,與國內外院校、研究單位,進行學術交流,合作科研,共同發表有關論著。 如1993年,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第一任館長蔡英亞教授前往香港大學,同加拿大生物學家巴納德F.R.Bernard以及莫頓B.Morton歷時一年,共同完成了《中國海洋雙殼類目錄》一書的編寫工作,極大的推動了貝類分類學的發展。2002年5月,應越南牙莊水產大學邀請,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前往進行越南貝類標本鑒定,并作了“中國的珍珠培育技術”和“海洋動物標本的處理和保藏”講座。
另外,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注重加強對外學術交流,相關單位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西藏古生物研究所、上海水產大學、臺灣省立博物館等。
作為中國高校博物館理事會成員,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于2005年11月參加了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國第八次高校博物館會議,并提交了論文《發揮博物館特色,促進教學發展》。
為了更好地進行標本收集和進行水產相關科研工作,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積極同廣東海洋大學校水產學院進行學術合作,2006年至2007年,共同參與了廣東省科技廳項目《廣東淡水魚類資源調查》以及《粵西河口區域魚類多樣性及其利用》,不僅提高了本館學術團隊的整體素質,而且為本館收集到了一批新的魚類標本。目前,在研的課題有:省科技廳的《海產貝類采集與利用的研究》和《科普資源數字化及科普知識的宣傳優化》兩個項目。
與此同時,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還深入漁區,將科研成果推廣到漁區,扶持漁民脫貧致富。先后為湛江硇洲養鮑場、海南臨高美夏鄉、廣西潿洲島漁民舉辦了鮑的養殖講座,介紹養鮑的新技術;為汕尾市海洋經濟發展公司、海南省水產研究所和福建省平潭縣海洋與水產局等單位,舉辦的沉箱養鮑培訓班授課,并到實地考察養殖環境,了解海況,幫助漁民選擇養鮑的海區,為我國南方開展群眾性養鮑作出奉獻,深受當地政府和廣大漁民的好評。
經營管理
[單位性質] 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 廣東海洋大學財政撥款
[機構設置]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是國內高校首家水生生物類博物館,由廣東海洋大學主管,設立學院二級單位專門負責博物館日常管理工作。
[人員編制、組成] 博物館設館長1人,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科研管理人員4人,臨時工4人,共同處理所有事務
[觀眾接待] 每年接待觀眾約1萬人
參觀指南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9:00-17:00(逢周六、日閉館,法定節假日和特殊情況除外)
[票價] 每月15日以及5.18國際博物館日免費;其他時間,成人6元/人,老人及學生3元/人
(撰文:初慶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