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是古代西域的著名城池之一,位于現在吉木薩爾縣城北二十公里處。遠在兩漢時期,這建有金滿城,是當時西域的車師后國王庭所在地。唐代發展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駐守;公元七一二年設置北庭都護府,以此地為治所,統轄北疆廣大地區,所以稱作北庭。宋代此城為高昌王的行宮,元代為別失八里帥府。
線路分類: [城市風光]
景點地點: 國內 新疆自治區 烏魯木齊市
本站推薦:
北庭故城
簡介
北庭故城是古代西域的著名城池之一,位于現在吉木薩爾縣城北二十公里處。遠在兩漢時期,這建有金滿城,是當時西域的車師后國王庭所在地。唐代發展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駐守;公元七一二年設置北庭都護府,以此地為治所,統轄北疆廣大地區,所以稱作北庭。宋代此城為高昌王的行宮,元代為別失八里帥府。北庭故城曾經雄峙于天山北麓六百年,在十四世紀中期開始衰落,毀滅于十五世紀前期的戰火之中。[北庭故城]略呈長方形,周長約五公里,現在留存殘垣斷壁,但官署和街市依稀可見。北庭故城曾出土了唐代銅獅和玉石鎮紙等大批文物。北庭故城位于昌吉州吉木薩爾縣以北約10公里處,是唐代設立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也是目前天山以北遺址之一,1988年 2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遺址南北長1500米,城墻殘高約7米,寬約5米,它是在漢代金滿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西大寺”坐落在北庭故城以西約70.5米,東西寬43.8米,正殿殘高14米多。東面有一尊殘長13米的睡佛,頭北腳南,睡態安詳,還有一幅大型《分舍利圖》壁畫,保存完好。正殿東側15個佛龕已修整好,每窟都有佛像,壁畫。龕內佛像,大小與真人略同。壁畫內容多反映佛教故事,還有高昌回鶻王室供養人像及其生活,出巡等。佛寺正殿中央的佛殘高約10米。北庭西大寺建于公元10世紀高昌回鶻時期,毀于明初戰火。
北庭古城地理
北庭古城位于吉木薩爾縣城正北12千米處。古城規模宏大,略成長方形,分內外兩城,像個巨大的“回”字。
北庭古城 - 北庭古城概況
外城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200米,周長5千米許。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殘高6米左右,厚4米,城垛(馬面)處高10米,厚7米,全以而寸厚土板夯筑而成。內城分兩重,第一重南北長800米,東西寬600米;第二重邊長各400米,內城周長約3千米。內城的里外兩重城墻,其結構與外面相同,高度較外城池堅固險要。城內昔日的衙署、塔廟、街市依稀可辨,殘磚、碎石、陶片遍地。清代考古學家徐松曾對該城出土的唐代金滿城殘碑作過考證,證實古城為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 近百年來,外國許多探險家都來這里考察挖掘過,劫走了大量文物。解放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古城中出土了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印”、銅獅陶獸、開元通寶以及各種花磚瓦當等,這些珍貴文物現在主要收藏在縣文管所。此外在北城墻外還發現了十間當年瀚海軍士兵居住過的洞屋。1988年1月13日,北庭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庭古城歷史
北庭故城是古代西域的著名城池之一,位于現在吉木薩爾縣城北二十公里處。遠在兩漢時期,這建有金滿城,是當時西域的車師后國王庭所在地。唐代發展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駐守;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公元七一二年設置北庭都護府,以此地為治所,統轄北疆廣大地區,所以稱作北庭。宋代此城為高昌王的行宮,元代為別失八里帥府。北庭故城曾經雄峙于天山北麓六百年,在十四世紀中期開始衰落,毀滅于十五世紀前期的戰火之中。略呈長方形,周長約五公里,現在留存殘垣斷壁,但官署和街市依稀可見。北庭故城曾出土了唐代銅獅和玉石鎮紙等大批文物。 北庭故城位于昌吉州吉木薩爾縣以北約10公里處,是唐代設立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也是目前天山以北遺址之一,1988年 2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遺址南北長1500米,城墻殘高約7米,寬約5米,它是在漢代金滿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西大寺”坐落在北庭故城以西約70.5米,東西寬43.8米,正殿殘高14米多。東面有一尊殘長13米的睡佛,頭北腳南,睡態安詳,還有一幅大型《分舍利圖》壁畫,保存完好。正殿東側15個佛龕已修整好,每窟都有佛像,壁畫。龕內佛像,大小與真人略同。壁畫內容多反映佛教故事,還有高昌回鶻王室供養人像及其生活,出巡等。佛寺正殿中央的佛殘高約10米。北庭西大寺建于公元10世紀高昌回鶻時期,毀于明初戰火。北庭都護府故城是新疆的一座歷史名城。從漢代的金滿城算起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盛唐時期,是天山以北軍政中心,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西寺是北庭都護府的附屬建筑之一,是唐、宋、元時期的一座佛寺遺址,高昌回鶻的王室寺院。明朝洪武年間,因別失八里(北庭)的察合臺汗和高昌王進行圣戰,強迫宗教更替,西佛寺被毀。西佛寺平面為南北長方形,殘高14.30米,地面以下是夯土臺基,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南面是庭院,配殿、僧房、庫房建筑群,北部是正殿,東、西、北三面外側各有上下三層洞窟,殿窟中均有塑像和壁畫。塑像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獅子,壁畫有千佛、菩薩、供養比丘像,護法和經變故事等。畫中有回鶻文和漢文題記,是研究新疆古代宗教、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和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價值。令人痛惜的是由于年復一年的風雨剝蝕,使高大壯觀的佛寺土墩越來越矮小,現在頂部已不存在,因佛寺西臨河壩,東、南、北三面濠溝環繞,地下水位高,且含鹽堿,經長期浸蝕,使夯土和土坯為主的佛寺基礎并塑像、壁畫直接潮解,受損嚴重。另外,由于已考古挖掘的佛殿、洞窟保護設施簡陋,且年久失修,有的殿窟已裂縫,即將坍塌。致使有些塑像腐蝕和精美壁畫脫落褪色,加上人為的因素,如“文革”期間或之前有些殿窟的塑像被毀壞,造成了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有關專家、學者和許多游人深感惋惜和遺憾。佛寺的保護修繕,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已經到了十分緊迫、刻不容緩的地步。近年來,前來旅游的區內外客人很多,當地政府投資在西佛寺周圍修了圍墻,文物部門派專人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因地方財力有限,只能修修補補,不可能解決整個問題。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北庭都護府故城”和西佛寺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證,做好古跡的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北庭古城淵源
據兩漢書,新舊唐書,以及《元史》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早在西漢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年)此地為車師后部王庭所在地金滿城 (一般地說法即北庭故城的前身)。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己校尉耿恭屯田車師后部金滿城,屯田士卒數百人。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仍設西城長史和戊己校尉(治所高昌)管理西域,并封車師后部王壹多雜為守魏侍中,號大部尉。使用魏的印信,和中原保持親密的關系。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討平高昌后,經其地設庭州,下轄金滿、輪臺、蒲類、西海四縣,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任命西突厥開國主室點密五世孫阿斯那賀魯為瑤池都督府都督,駐守其地。高宗永微四年(公元653年)賀魯率眾叛亂。顯慶二至三年 (公元658-659年)。叛亂平定,隨即撤銷瑤池都督府,并在庭州設立金山都護府一起分管西域,其范圍包括天山以北和吐魯番盆地廣大地區。武后長安二年 (公元702年)在庭州設立北庭大都護府,并將昆陵、蒙池兩部護府劃歸其管轄。另將阿爾泰山西的燕然都護府及碎葉河附近的哥系,孤舒兩都護府也劃歸北庭大都護府統轄。其管轄范圍包括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廣大地區,西面則達到里海。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始設北庭節度使,(與北庭部護府并存管轄翰海、天山、伊吾三軍)。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西遷的一部分同鶻人定居北庭故城,并逐步發展為主要根據地。(公元866年)高昌回鶻政權建立后,北庭仍為其政治中心之一(稱陪都或稱夏都)。公元924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機遷兵逾流沙撥浮圖城(北庭故城),與各族進行貿易往來。1122年,耶律大石廢延禧自立為主,率眾西走,駐于北庭,力圖復興事,回鶻王臣服之。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西進滅遼,改稱北庭故城為別失八里,并建立達魯花赤(地方長官)。駐重兵于此。憲宗元年 (公元1251年)在別失八里設立行尚書省,掌管西域軍事行政事務。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政權后,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命阿只吉(察合臺曾孫)建牙于別失八里,兼管天山南路畏兀兒哈喇火者(即火州)及哈密等處,以及屯戌事。1275年萬戶篡公直駐守別失八里,公元1285年,立別失八里和州等處宣尉司,掌管南北疆軍政事務,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遣侍衛新兵千人屯田于別失八里,置元帥府。明朝統一中原后,別失八里為蒙古察合臺后裔的活動中心。永樂十年 (公元1412午),其王馬哈麻襲殺元主,建立別失八里國。后因內部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將其中心遷至亦力八里(今伊犁河一帶),從此,別失八里被改稱為亦里巴里,北庭故城大約毀于此次戰亂火并之中。